又是一个丰收年!
11月24日,潜江市渔洋镇江岔垸万亩虾稻共作基地旁,虾农聂万喜盘点30亩地的收成:两季虾、一季稻,每亩地收益超5000元。
数据显示,2017年,潜江虾稻产业创造产值230亿元,而当地全年GDP为660亿元——潜江,这座拥有江汉油田的“油城”,如今成为远近闻名的“虾城”。
在油气资源枯竭背景下,潜江凭借虾稻产业的发展,走出了一条绿色、创新发展之路。
初见龙虾——绿色的邂逅
几年养虾,聂万喜和众多富裕起来的潜江农民一样,成为“让城里人都羡慕的职业农民”。他们开上小车,进城买房,银行存款过6位数。
40年前,潜江是另一番情景:小县城、穷乡村,唯有辖区内的江汉油田才是城。
市经信委主任赵曜说,改革开放初期,潜江财政和GDP的80%来自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随着国家对油气资源的限制性开发,潜江陷入转型之困。为解决问题,该市做了很多探索——建立江汉大市场,创建“潜江裁缝”品牌,发展纺织服装,扶持医药产业等——这些,都无法帮助潜江走出“资源枯竭”泥沼。
直到小龙虾出现,潜江人有了新希望。
2001年,该市积玉口镇农民刘祖权和科技工作者成功探索出虾稻连作模式。甫一诞生,就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
虾稻产业给城市最深远的影响,是从黑色旧动能(不可替代的化石资源,即油气盐)转向绿色新动能(稻、虾及其衍生品)。
实践证明了虾稻产业的绿色优势。该市水产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在种植养殖环节,实现减肥、减药50%以上,亩产收益较传统水稻提升5倍以上;在生态环保方面,除在生产甲壳素等深加工环节需解决污染物排放外,其他环节几乎都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融合一、二、三产业发展,带动就业超过15万人。
虾城崛起——开启绿色转型
一座城、一只虾,如何让这次绿色邂逅成就为一场世人瞩目的经典?改革开放时代的潜江人,展示出过人的智慧和勇气。
改革,使技术、组织和制度创新层出不穷——“潜江龙虾”充分展现出首创精神。
从2005年开始,潜江虾稻种养面积、亩均产值以及总产值分别以每年26.5%、15.2%和42.2%的速度增长。目前,虾稻共作面积超过65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近七成。
在龙虾产业发展的早期,虾稻生产面临两个问题:一是零星分散,不成规模;二是小农经营,缺乏协调。
三大改革创新,解决了这些问题:
建设高标准农田。潜江将地理上分散的耕地集中起来,通过集中整治和开发,建设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态化的经营单元,以解决物理边界和稻虾种养的技术要求不一致问题。目前,已打造13个万亩连片基地、65个千亩以上基地。
土地流转。该市探索“农户-企业”“农户-农户”“农户-国家”等多种流转模式。
返租倒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土地流转后再倒包给农户,与广大农民建立起“我流转、你种地;我服务,你赚钱”的良性互动关系。
开放,则帮助产业突破发展天花板——在加工、餐饮等领域,潜江人格外推崇对外部创新的引进、消化和再创造。
潜江“油焖大虾”第一人李代军说,上世纪90年代,人们以钓虾为乐,吃虾则主要是清蒸。1997年,他结合江汉平原人饮食口味推出“油焖大虾”。如今,随着潜江餐饮老板不断推陈出新,“舌尖上的潜江龙虾”堪称“国际虾”,中式口味有麻辣、蒜蓉、鸡汁,南北风味齐聚;国外口味,有咖喱、冰虾,各国风情共存。
经18年探索发展,潜江虾稻产业已形成包含科研示范、标准化种养、冷链物流、餐饮服务、精深加工、出口创汇、节庆文化等在内的产业链,在选种繁育、养殖模式、加工出口、品牌培育、龙虾餐饮五大方面占据制高点。去年,该市龙虾出口创汇1.5亿美元,占美国进口市场80%以上,占欧洲进口市场60%以上。
品牌为王——布局全国市场
位于熊口镇的万亩虾稻共作基地,是潜江发展“虾稻共作”新模式的示范地。每周,当地人不仅种田养虾,还要迎接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
抓住机遇,该市正将熊口镇、龙湾镇等地整合为一座虾稻田园综合体。
这是潜江在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新探索——当土地等可供产业发展的资源到了极限,产业如何实现再飞跃?出路,便在潜江龙虾多年积累的知识、技术、品牌优势上。
今年,潜江举全市之力打造“潜江龙虾”区域公用品牌,他们将多年的生产经营经验总结为16项虾稻产业标准,向外输出“潜江模式”——按照这些标准,外地农民和市场主体也能生产出与潜江龙虾品质相近的产品。
从养龙虾、卖龙虾到定标准、运营品牌,正谱写潜江龙虾新篇章:第一产业,将种植养殖为核心的传统业态进行改造升级,使其延伸到乡村旅游、体验农业、特色化小镇和城乡一体化;第二产业则从小龙虾成品初加工为主、甲壳素提取加工为辅的业务形态,延伸到保健品、药品和新材料领域;第三产业,通过品牌化、连锁化、集团化运作,使交易中心、餐饮企业跳出地方、布局全国。
市水产局局长吴洲表示,该市虾稻产业综合产值今年将突破310亿元,继续保持20%以上增长,“尤其是省里今年明确提出支持打造‘潜江龙虾’区域公用品牌,我们信心更足了。”
今年,在“潜江龙虾”区域公用品牌下,全省已有9地实现品牌共享,43家省内外虾-稻企业签订品牌授权使用合同。
责任编辑:谢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