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随着春节邻近,潼南区崇龛镇白沙村的黎龙愈发忙碌:微信接订单,平台做直播,叫快递发货……40元一只的大闸蟹,就这样被一盒盒地发往全国各地。目前,黎龙去年投放的4万只生态大闸蟹即将售罄。谈起发展大闸蟹养殖产业,黎龙直言:主要就是让它们“喝泉水”,或者说保护生态环境,将清洁的淡水作为养殖的重要保障。
黎龙讲解大闸蟹生态喂养过程。记者 王亚同 摄
让大闸蟹在潼南“安家”
34岁的黎龙带着重庆日报记者参观其位于村外的螃蟹养殖场。
在养殖大闸蟹的池塘四周,栽着柑橘,塘里长着各种水草,中间很大部分塘面都是浅滩,长满了低矮的水生植物,几只白鹭在其中悠闲觅食。“每次直播,他都要给客户看这个。”崇龛镇农服中心主任徐勇笑着说。
作为大闸蟹在潼南“安家”的见证者之一,徐勇对这个年轻人赞不绝口。“大闸蟹作为国内较高端的淡水产品,传统上一直在江浙地区养殖,不仅技术含量高,投入也大,在非原生地养大闸蟹不是没人想,而是没人敢干。”徐勇介绍,2009年,在外务工的黎龙因老家举办菜花节而回村经营农家乐,并适时引入大闸蟹,从无到有发展出一个新产业。
随着潼南菜花节逐渐打响品牌,黎龙的收入也逐年增加。然而,受制于油菜花的季节性,“一过4月份生意就淡了,人闲得慌就想找个事情做。”2014年起,他开始琢磨围绕农家乐增收。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走上了养殖蟹和虾的创富新路。
养殖场里的大闸蟹。记者 王亚同 摄
要拼生态又要拼技术
因为做农家乐,黎龙没在菜品上少花心思。不少前来游玩就餐的游客,常常问有没有大闸蟹、小龙虾,问的人多了,他也就上了心思,逐渐在菜单上增加了这类菜品。“价格不是问题,关键是货源不足。”看到这类美食受热捧,他就琢磨:能不能自己来养?通过查资料、走访调查后,黎龙很快就流转了100多亩土地,搞起了稻蟹、稻虾生态养殖。
带着“包块田、挖条沟,放入蟹虾苗,就能养出大闸蟹、小龙虾,种出有机大米”的想法,并没有让黎龙增加收入。“用养虾的方式养蟹、养蟹的方式养虾、以及虾蟹混养,这些想当然的做法是对自己的不负责。”连续两年,黎龙先后亏了70多万元。
前几年经营农家乐赚到的钱花没了,亲戚朋友也劝他算了。在最困难的时候,镇里、区里帮他申请到一笔50万元的低息贷款。然而要成功,技术这一关总是要过的。在不断的自我总结,又远赴上海崇明、湖北等地拜师学习后,一年多时间,黎龙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养殖塘边,最终成功地掌握了大闸蟹越冬、小龙虾生态养殖等“秘诀”。
如今,黎龙的大闸蟹、稻虾养殖获得了巨大成功。现在,其大闸蟹实现年出产4万余只,蟹黄、蟹膏都达了标;小龙虾养殖发展到120多亩,加上稻虾养殖出产的稻米,亩纯收入近1万元。大闸蟹、小龙虾,“一大一小”在黎龙手中成了既有生态招牌又有过硬技术的拳头产品。
等待配送的大闸蟹。记者王亚同 摄
让蟹虾卖出上千万销售额
随着黎龙在养殖方面越来越有经验,不少周边的村民也跟着他发展。几年时间,当地已养殖大闸蟹、小龙虾2000多亩,带动周边及四川等地农户30多人走上增收之路。随着规模越做越大,身为带头人的黎龙又开始琢磨新销售方式。
“坐等客户上门太被动,一定要开辟新渠道。”看到网上一些人通过直播平台卖农产品,黎龙决定将自己的产品搬上去。从直播抓虾、抓蟹,到展示生态环境、谷物喂养,再到直播菜花节时农家乐做菜,他逐渐掌握了新销售方式的诀窍。黎龙介绍说,现在,自己在各地有了众多的企业等固定客户群体,每只螃蟹售价在40元左右,一两以上的小龙虾售价可达70元一斤。此外,他还为周边的养殖户代销蟹和虾,2018年销售额高达1500多万元。
不久前,黎龙还牵头成立潼南区小龙虾协会。今年,又有不少周边群众上门向他学技术,为此,黎龙决定通过协会牵头定期开展免费培训,进一步做大潼南大闸蟹、小龙虾产业,带动更多人增收。“要将生态养殖技术传播出去,一起做大规模,组建成熟的销售团队,才能与外地产品竞争。”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