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力量助力中非科技合作
筛选农作物、防沙治沙、反盗猎、编写植物志……3月28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从中科院武汉植物园获悉,中科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针对非洲的一些特点和难点,6年来共联合实施了48项科学合作研究项目,着力提升非洲国家科研技术水平。
在农业发展方面,中-非中心在肯尼亚、埃塞俄比亚、乌干达、苏丹等国开展了优质农作物试验性种植,成功筛选出适合肯尼亚种植条件的杂交水稻品种3个;在肯尼亚建设标准化葡萄栽培示范基地,实现了葡萄的本地化种植与生产;在肯尼亚、南苏丹、埃塞俄比亚等国完成了甜高粱示范种植和优良品种筛选,增产30%以上。
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与可持续利用方面,中-非中心科学家深入野外,挑战极限,与肯尼亚科学家共同编研首本《肯尼亚植物志》;建设“肯尼亚药用植物园”,合作研发的部分药用动植物天然产物的开发利用已进入商业化阶段。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与非方联合建设东非空间大数据共享服务系统统,利用现代化遥感信息技术为肯尼亚土地利用和生态环保规划提供基础科学数据;开展东非水资源环境调查和西非防沙治沙综合防护体系建设,为绿色非洲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与技术支撑。
在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向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引进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反盗猎综合装备系统,为犀牛和大象等动物的保护配备“千里眼,顺风耳”。
武汉植物园副主任、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主任王青锋研究员介绍,成立6年来,中心共联合实施了48项科学合作研究项目,与非方开展了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分布、土地利用等方面科学考察60余次,联合出版学术著作6部,招收培养149名硕士博士研究生。一直以来,在一些针对非洲特点和难点的问题领域,中-非中心所开展的基础性合作研究对改善非洲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中非共同绿色发展是具有长远意义的。
据悉,中-非中心是由中国援助肯尼亚建设的第一个大型综合性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机构,建设主体是武汉植物园。该中心现已建成以肯尼亚为基地,辐射坦桑尼亚、马达加斯加、埃塞俄比亚的东非合作网络平台,与10多个非洲国家近20家大学和科研机构保持着长期稳定的科研合作关系。(湖北日报记者 文俊 通讯员 康克兢)
来源:
水稻种子远播非洲 为动物保护配备“千里眼”
湖北力量助力中非科技合作
筛选农作物、防沙治沙、反盗猎、编写植物志……3月28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从中科院武汉植物园获悉,中科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针对非洲的一些特点和难点,6年来共联合实施了48项科学合作研究项目,着力提升非洲国家科研技术水平。
在农业发展方面,中-非中心在肯尼亚、埃塞俄比亚、乌干达、苏丹等国开展了优质农作物试验性种植,成功筛选出适合肯尼亚种植条件的杂交水稻品种3个;在肯尼亚建设标准化葡萄栽培示范基地,实现了葡萄的本地化种植与生产;在肯尼亚、南苏丹、埃塞俄比亚等国完成了甜高粱示范种植和优良品种筛选,增产30%以上。
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与可持续利用方面,中-非中心科学家深入野外,挑战极限,与肯尼亚科学家共同编研首本《肯尼亚植物志》;建设“肯尼亚药用植物园”,合作研发的部分药用动植物天然产物的开发利用已进入商业化阶段。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与非方联合建设东非空间大数据共享服务系统统,利用现代化遥感信息技术为肯尼亚土地利用和生态环保规划提供基础科学数据;开展东非水资源环境调查和西非防沙治沙综合防护体系建设,为绿色非洲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与技术支撑。
在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向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引进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反盗猎综合装备系统,为犀牛和大象等动物的保护配备“千里眼,顺风耳”。
武汉植物园副主任、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主任王青锋研究员介绍,成立6年来,中心共联合实施了48项科学合作研究项目,与非方开展了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分布、土地利用等方面科学考察60余次,联合出版学术著作6部,招收培养149名硕士博士研究生。一直以来,在一些针对非洲特点和难点的问题领域,中-非中心所开展的基础性合作研究对改善非洲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中非共同绿色发展是具有长远意义的。
据悉,中-非中心是由中国援助肯尼亚建设的第一个大型综合性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机构,建设主体是武汉植物园。该中心现已建成以肯尼亚为基地,辐射坦桑尼亚、马达加斯加、埃塞俄比亚的东非合作网络平台,与10多个非洲国家近20家大学和科研机构保持着长期稳定的科研合作关系。(湖北日报记者 文俊 通讯员 康克兢)
来源:湖北日报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石樱
★垄上水稻社群等你加入!★
为更好地服务水稻种植户和水稻产业相关人员,
垄上水稻社群将为广大乡亲提供
水稻病虫害防治、天气预报、田间管理、增产增收等信息。
水稻夺高产
就来垄上水稻群
赶紧添加客服藕圆子的微信15527226995
加入我们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