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小小的倍蚜虫“长”出过亿产值,请看“虫博士”40年驯虫记

2019-04-13 14:09   湖北日报   记者汪彤通讯员王登府杨威

图为:倍树挂满五倍子。

图为:陈京元﹙右一﹚和同事在田间交流技术。

千姿百态的生物世界,有着无穷奥妙。为揭开其中的奥妙,人们孜孜以求。倍蚜虫及其寄生在倍子树上长出的五倍子,就是其中一例。

有人说,五倍子是上苍赐给山区独特而珍贵的礼物,药用价值极高,其提取物和衍生产品可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染料、食品、感光材料及微电子工业。只有在纬度和海拔适宜、雨量充沛的山林中,倍蚜虫才能顺利繁衍,结出五倍子。

我省大部分县市都有“产倍”记录。按照果实形状划分,恩施和宜昌主产“角倍”,十堰的竹山、竹溪、房县等地主产“肚倍”。为了不辜负这一大自然的馈赠,实现五倍子的人工规模种植,让山区老百姓不出山、不砍树也能致富,一群来自林业科研单位的“虫博士”扎根大山,埋首攻关近40年……

杂灌林中的梦想

3月的五峰山林,万物复苏,草木萌动。看着漫山遍野郁郁葱葱,五峰县林业局产业办主任宋德应满怀期待,“再过一个月,倍蚜虫就要上树了!”

蚜虫,一类放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的植食性昆虫。绝大多数蚜虫都是农作物的害虫,而倍蚜虫是其中为数不多的人类朋友。每年3月,冬眠的倍蚜虫从湿润的苔藓中醒来,开始迁徙之旅。夏天,它们爬进倍树的裂缝里,繁衍、取食,刺激叶片局部组织,使之增生肿大而成为小肿瘤,便形成五倍子的雏形,秋季即可采摘。

曾经,当地大多数人以为五倍子只是一种长在树上的普通中药材。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工业对五倍子的需求不断增长,其巨大的利用价值才被挖掘出来。据了解,从五倍子中提取的单宁酸、没食子酸、连苯三酚等原料,可制取成近百种精细化工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可出口创汇。然而,野生五倍子一般结在无人看管的杂灌林里,亩产不足5公斤,产量不但低还不稳定。

起初,有些林农开始按照以往栽树的经验,选取一些上年结倍的倍树精心管护,可几年除草、施肥下来,结倍情况却不如人意。相反,一些继续在深山老林里自生自灭的野生倍树,依旧正常结倍。宋德应记得当时有人抱怨,“还五‘倍子’,八辈子都挣不到钱”。

而在距五峰千里之外的竹山,一群来自省林科院的研究人员也在对倍树进行跟踪观察研究。上世纪50年代,竹山被国务院命名为“肚倍之乡”。80年代起,该院开始在当地设立试验基地,开展对五倍子蚜虫及其寄主植物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研究。该院五倍子研究团队负责人、森保所所长陈京元告诉记者,通过研究,他们逐渐摸清五倍子形成的三要素——树、藓、虫,即夏寄主——倍树(盐肤木、青麸杨等漆树科植物)、冬寄主——苔藓和致瘿蚜虫(倍蚜虫)。倍蚜虫好比生产五倍子的种子,其数量多少直接决定五倍子产量。人工培育五倍子的关键,就是要根据倍蚜虫的习性和迁飞规律,为其创造出一个适合甚至比之前更佳的生长环境。

苔藓相当于倍蚜虫的温床。陈京元和同事们首先把目标聚焦在植藓上。

规模化生产的探索

在五峰县长乐坪镇白鹿庄村倍蚜虫繁育示范基地,一个占地百余平方米的塑料透明大棚格外引人注目。大棚内还套有一间小塑料棚。小棚内,一排排木架上挂满绿油油的苔藓。记者探入其中,仿佛走进一家育虫工厂。只见每张苔藓大小相当,每张藓上爬满倍蚜虫,星星点点一般,空气中弥漫湿热的味道。

省林科院森保所博士查玉平为记者详解其中奥妙。“规模生产的前提是便捷高效。我们试验了很多次,用快餐盒、砖瓦片、纱网……花了4年多,才选定用无纺布作为基质培养苔藓。”他说,无纺布成本低、体积小,容易移动,搬运、运输成本等也显著降低,还可重复利用。双层塑料大棚、温度计、湿度计精准把控蚜虫生长所需的外在生长环境。用悬挂木架、塑料大棚等农业设施,收集到的单位面积幼虫数量是林间自然迁飞数量的10-12倍。综合统计,以无纺布为基质植藓养蚜的成活率为7.5%到12.1%,是传统的土壤培育数量的3-5倍。

光培育出春迁蚜还不行,要确保它们飞离苔藓后,乖乖上树。落脚倍树的春迁蚜越多,倍树的结果率越高。可春迁蚜迁飞期生存时间往往只有几天,如不及时繁殖,就会死亡。繁殖成功的后代才有望上树产倍。“我们决定帮帮它们。”查玉平说罢,带记者走进大棚外的一间农房。房内满是柜子,还有一个车轮状的自动分袋机。机器上,一个个小小的牛皮三角袋整装待命。“这些袋子是用来装什么的?”记者好奇地问。查玉平介绍,他们发明这个三角袋,将离开苔藓的春迁蚜按照每袋100只,分批收装进袋,等繁育成功,再挂袋上树。靠墙的柜子正是为它们准备的繁育室,可保温保湿。分装机也是根据生产需要研发的新装置。

植藓养蚜、设施收集迁飞蚜、春迁蚜分装、春迁蚜保温保湿储存,通过这些配套技术的实施和推广,原来不结倍的地方开始结倍,原来少结倍的地方多结倍,倍子产量稳步上升至每亩40公斤至60公斤,基本实现我省五倍子生产由自然生长向人工培育、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

1992年至2018年间,省林科院五倍子研究团队多次荣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中央财政项目支持、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

做大五倍子产业,还在路上

宋德应告诉记者,五倍子生产技术的关键就是倍蚜虫繁育。挂袋上树之前的所有技术环节被攻克以后,种植户只需掌握挂袋和倍林管护环节,简单易行。

原料供应逐渐跟上,加工企业顺势崛起。2001年,竹山县林化厂进行民营化改制,成立竹山县天新医药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现更名为湖北天新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主营加工五倍子。2004年,五峰赤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注册登记。天新公司在2008年前后达到销售高峰,年产值1.1亿元,创汇800多万美元。赤诚公司2015年在“新三板”挂牌上市,现已形成年产1500吨单宁酸、500吨没食子酸系列产品的生产能力,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年均带动农户增收2000余万元,实现利税1000余万元。

结合生态建设需要,科研人员还积极引导村民利用荒坡荒地或房前屋后,人工种植倍林。陈京元说,盐肤木、青麸杨这些五倍子的寄主植物都是很好的乡土树种,也有利于水土保持。

2018年,国家林业与草原局批复我省成立“国家五倍子高效培育与精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五倍子产业国家创新联盟”。这意味着,五倍子产学研融合驶入快车道。中国林科院资源昆虫研究所和省林科院作为主要技术依托单位,整合行业力量,共同为全国各地农户和企业规模生产提供成套的工程化研究成果。

赤诚公司董事长陈赤清告诉记者,除了从五倍子中提取单宁酸、没食子酸等初级产品外,以这些初级产品为原料,生产无抗饲料、化妆品,值得学界和业界关注。

天新公司相关负责人则提出了对于绿色环保生产的期待,“化工行业是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现在面临转型关键期。五倍子生产加工技术要在高效节能上下功夫。”

做强做大五倍子产业,“虫博士”们的驯虫之路,前景可期,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谢珊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https://img.cjyun.org.cn/a/10670/201904/c9991d6c2898df1883e29d59b9c47d08.jpeg-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