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情5月,荆州人迎来火辣辣地吃虾季。在中心城区的大大小小虾店,成群结队的顾客聊着天、嗑着瓜子、喝着茶水,大家只为排队进店饱口福,这些“大侠”们忍了一个冬天,只冲小龙虾而来。
荆州水资源丰富,是小龙虾生长沃土,拥有国内最大的小龙虾产地,全国每10只小龙虾就有3只来自荆州。小龙虾是中国人喜爱的网红食品,而荆州区的小龙虾早已走出国门,成为欧美人喜爱的食品之一。近日,记者专程到荆州区小龙虾养殖基地、加工企业探访小龙虾是如何走出国门,闯进国际市场?
这里的小龙虾爱吃草
哇,大虾,好大的小龙虾!快拉、快拉上来。记者来到荆州区八岭山镇北湖桥村,虾稻连种的水塘里的植物已抽绿,水塘周边都是茂盛的青草,永青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贺学清正大汗淋淋地蹲在塘边熟练的起地笼收小龙虾。
贺学清起虾、拉虾、倒虾一气呵成,他这次捞起来的有种虾,也有老虾。特别是一只只看上去又黑又红的老虾,一次次挥舞大铗钳,企图出逃。记者提出一只很精神的小龙虾细看,这小“网红”巴掌长,正在悠闲的吃着绿色的草。贺学清告诉记者,每次下地笼可取出6斤至7斤虾,每只老虾一般约有6.7钱重。
这些小龙虾没有投肥、很环保。贺学清说,合作社通过虾稻连种模式,已推广种养了2200亩。北湖桥村的小龙虾基本是稻田养殖,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虾稻连种模式,需要勤换水,这些小龙虾一般都是吃草,以保证小龙虾的品质。
近日,在荆州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中原带领媒体采访团来到太湖管理区,该局经常来这里为种养户们提供政策信息和技术指导。
太湖港地势低洼,一直以水稻种植为主,农民年收入仅700元左右。经过三年的摸索,农民们在农业部门的引导下,通过养殖小龙虾尝到甜头。梅槐社区主任皮定举介绍,目前,太湖管理区有8000多亩地推广了虾莲共作、虾稻连种模式,带动了282户农民增收。一季虾亩产量约300斤至500斤,收入逾5000元,既减少了劳动力又实现增收。
小龙虾品质越高,销售收入越高。荆州市荆州区太湖天生小龙虾合作社负责人屈祖丹介绍,合作社通过引导农户抱团发展,为大家提供信息、技术、销售等服务,不仅带领农户一起发家致富,还不断提高了小龙虾的品质。
荆州区今年争创2个以上“绿色食品”
荆州区致力于小龙虾品牌打造,首先在生态健康种养上,在全区开展虾稻共作、稻渔种养模式,生产区域的土壤、水质、病害监测预警,严格投入品使用,强化源头、过程管控和质量追溯,提升稻渔综合种养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近年来,全区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和商标注册,鼓励引导经营主体、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参与稻渔区域性品牌建设,计划于2019年争创2个以上绿色食品品牌。
虾稻连种,是江汉平原最直接有效的农民增收种养模式,平均每年较其他种养模式增加2000元,并创新了环保种养方式。荆州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中原介绍,荆州区小龙虾产量全市第五,供不应求。荆州区主要是稻虾连种、生态种养等模式,荆州区已做好小龙虾发展规划,因地置宜、科学种养,进一步提高虾和稻品质,同时通过管控种植养殖肥料农药,实现持续的生态绿色养殖,并利用互联网、金鲤鱼销售平台,稳定提高农民收入,种养农民驾驭市场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甚至提高出口量,走问世界市场。
标准严控细致到“头发丝”
王中原表示,金鲤鱼是将荆州区的小龙虾输送到国际市场的重要平台。
国外市场严控小龙虾品质,如果发现一根头发丝,后果很严重。湖北金鲤鱼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诚介绍,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市场,金鲤鱼一个标准严控从源头、加工、销售的每一个环节。
今日,记者一行来到湖北金鲤鱼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小龙虾在这里要经历传送、清洗、加工等环节。大家进入加工车间,不仅要与工人一样全副武装,还要严格“消毒”。
记者在戴上头套、口罩,还要穿上专业工作服、套鞋等,戴好头套不允许露一根头发丝,专业人员检查来访者穿戴合格才能进入消毒区浸泡,要泡套鞋和戴手套的手,达到一定消毒时间才会放行进入加工区。
宽敞整齐的车间内,新兴职业“剥虾师”上线,800位工人分别在不同车间或剥虾尾、或剥虾仁。王诚总经理告诉记者,公司高峰期里,一天要剥出150吨小龙虾,熟练工人一天可剥出30多斤虾仁。
7斤小龙虾剥一斤虾仁,3.5斤小龙虾剥1斤虾尾。记者看的眼花缭乱——工人们不到5秒就剥出一枚虾仁。“剥虾师”李师傅说,她一天8小时至少剥150斤虾尾,每天约有近200元收入。
如果产品质量都高,客户的消费价格会更经济。王诚表示,国外不讲虾仁大小,公司一般采购小小龙虾出口,大龙虾还是中国人最爱。公司这种严管制度,剥出的虾仁食用非常安全,主要出口到欧洲、美国,每年出口8条冷柜约3000万人民币。其中虾仁出口销售额每公斤约19.6美元,差不多60元一斤。一只虾都是“宝”,虾壳还有专门企业收货去提取虾青素。今年公司还会增加小龙虾出口量,保质保量供应国内外市场。
来源:荆州新闻网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