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签署通令 给这位罗田人记功

2019-08-01 09:58  

新华社消息,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日前签署通令,给4名个人、1个单位记功。

给海军工程大学某研究所教授王东,原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侯立军,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某研究所研究员何元智记一等功;给火箭军工程大学导弹工程学院204教研室教授胡昌华记三等功。给96717部队记二等功。

其中,火箭军工程大学导弹工程学院204教研室教授胡昌华为土生土长的罗田人,从大别山走向火箭军、成为给导弹“看病”的顶级专家。

《 胡昌华:人生如长跑》

胡昌华  湖北罗田人,火箭军工程大学教授、导弹测试与控制技术军队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军队领军人才培养对象、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者。

★与导弹结缘★

胡昌华小时候因为身体多病,父亲也经常生病,所有他希望长大后能成为一名医生。1983高考,他却阴差阳错地被二炮技术学院录取了,正当他一头雾水的时候,他哥哥却说,也许以后能给导弹看病呢。

★给导弹看病★

在1986年,胡昌华正在二炮技术学院读大四,临近毕业的时候,他第一次担任导弹模拟发射号手,正是在这一堂教学实践课上,他第一次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给导弹“看病”。

胡昌华说:有时候,一个动作下去以后,会同时出来几十个现象, 这几十个现象在很短的时间之内,甚至一两秒钟时间,就要作出决定,这个现象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 如果不正确是什么问题导致的?该怎么办?怎么决策?所以这个过程对人的要求是极其高的,或者说是极其困难的一项工作。

这一年年初,胡昌华从电视报道上看到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消息, 就因为一个小小的密封圈失效,就直接导致航天飞机解体,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 这使得胡昌华意识到故障诊断系统的研发迫在眉睫。

胡昌华说:导弹是大型复杂系统构成, 出一丁点问题,它的影响和危害是很大的, 如果在故障发生之前,我们能找到一种办法及时发现故障,而且确定它的位置,并把它解决掉,这样就能避免一些问题。

★勇于挑战★

有了这个想法,胡昌华开始研制给导弹看病的仪器。他又继续攻读了硕士和博士学位,性格内向的他还鼓足勇气跑到北京去找专家查资料,那时候出差标准非常低,只能住没有光线的地下室, 有的时候十几个人住一个房间。对于胡昌华来说,第一次到北京一切都是陌生的,他唯一的线索就是清华大学学报上的一篇论文, 于是通过查号台,他找到了对方的电话。

胡昌华毛遂自荐,冒昧给老教授打了一个电话, 没想到就是老先生很痛快地答应了, 第二天见面后,胡昌华谈了他的想法,老教授就把他学生的博士论文里面最关键的一章的内容,以及相关的参考文献分享给他了。

胡昌华说:这就是相当于为我开启了一扇大门。

一年多的时间,胡昌华做出了第一台样机, 几经周折,他终于联系到厂家进行实验, 但是从厂长到操作号手,甚至连胡昌华自己心里都没有底,当时他们丢下一句话, 你们可以做实验,出了问题你们全部负责。 头一天晚上,他感觉压力非常大,一发导弹的价格非常昂贵,虽然从原理上讲是他是有信心的,但是毕竟没有跟市场对接,会不会出问题,如果出了问题, 自己能不能够承担责任。

胡昌华每次想要放弃的时候,总会想起自己高考时写的作文《挖井》,其中有几幅画面就是有一个挖得比较浅,有一个挖得有一定深度,快接近出水的时候,又放弃了。这些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坚持到一定程度才会有收获。成功不仅是积少成多的毅力,更是认准目标、勇于挑战的勇气。

第二天经过现场检测, 这台样机在3分钟内准确找到了故障位置,可以说结果非常完美, 能把自己的一种想法变成一种产品,能够解决实际工作当中的一些问题。

其后两年间,这套故障诊断系统陆续配发到部队, 在导弹发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胡昌华也被一线官兵誉为给导弹安全把脉的人。

当年的一篇高考作文《挖井》在胡昌华的心底深深烙上了两个字,那就是坚持, 只要认准方向坚持挖下去,最终一定能够看到那喷薄而出的井水。1999年,年仅33岁的胡昌华被破格晋升为教授,也成为我军战略导弹部队最年轻的教授。第二年,他又成为了博士生导师。在很多人看来,胡昌华已经找到了那口井, 但是没有人知道, 为了找这口井,他到底吃了多少苦,又抵抗了多少诱惑。

★开拓创新★

从2006年开始,胡昌华不再满足于就病论病。他开始把目光投向导弹设备的健康管理, 希望做出一套体检系统提前预报装备的寿命。

33年的朝夕相处,胡昌华早就把导弹看成自己的亲人, 而他对亲人的最大期望就是不要生病, 因为在他幼年时父亲生病的场景让他一直刻骨铭心, 就是大口大口地吐血。家里经济困难,也掏不起钱去看病, 后来实在没办法才借钱到医院看病,年幼的胡昌华想,如果自己是医生的话,自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就不需要太多地去求助别人了。

1990年硕士毕业后, 带着导弹医生的梦想,胡昌华留校任教,并和相恋多年的女友结了婚。

胡昌华说:那个时候我的印象工资是七八十块钱一个人, 这七八十块钱一个人,我们生活的开销就要占去一多半,然后老家父母生病还得支持, 还有两个弟弟上学,父母已经没有精力再管弟弟们上学了。所以当时两个弟弟上学,我跟大哥每人一个,负责他们上学的费用,吃苦对于胡昌华来说并不陌生,出生于大别山的贫寒农户,胡昌华从小就要自己挣钱、攒学费。

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下,经商潮、下海潮成了当时的时髦话题。胡昌华虽然生活拮据,但他却没有随波逐流。

胡昌华说: 我的同学有将近1/3后来到国外去发展,有1/3到国内的一些合资企业或者是大企业里面工作, 从收入的角度来看,或者经济的这个层面来看, 他们确实比我们当时高得多, 我们当时工资一个月可能就几十块钱的时候, 他们就能拿到几千美元。

那段时间胡昌华一边读博士一边工作,家里面更是有一堆难题迫切需要解决,夫人马上要生孩子了,老家父亲这个时候胃癌住进医院,要做大手术,家里面、工作上、生活上都是处于一种爬坡的状态。

从那时起,胡昌华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列清单,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效率。

博士毕业后,胡昌华顶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依然回到学校,回到了他一直热爱的导弹测控专业。2006年,随着健康管理的理念在学术界兴起,胡昌华意识到,要想当一名优秀的导弹“医生”不仅要能治病,还要会预防,这无疑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胡昌华开始和时间赛跑。

胡教授每天中午基本上都是最后一个走出校外, 基本上不睡觉,一直加班。直到今天胡昌华每晚睡眠时间都不足6个小时, 为了节省时间,他走路的速度也很快,和他同行的人基本上都要一路小跑。

导弹的健康管理现在仍然是国际学术界的尖端课题,而胡昌华通过10年废寝忘食的努力,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突破。

在学生们看来,胡昌华取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军队科技进步奖等一系列成绩是蜚声国际的大专家。而在胡昌华心里,自己最大的成功就是把自己的兴趣坚持了下去,用自己的热爱感染着每一个学生。

说起导弹,胡昌华总是喜欢用拟人的手法,说导弹就是自己的小伙伴, 导弹的各种故障就是小伙伴生了各种的病,而且自己也实现了儿时的梦想,那就是成为了一名导弹“医生”, 从这些充满人性化的表达当中,我们可以深深体会到胡昌华对于导弹的热爱。

来源:综合新华社、央视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https://img.cjyun.org.cn/a/10008/201907/2d1134a3f89a0b198038337be60803d7.jpeg-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