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赵四尧 创业年龄:22岁 项目:种南瓜 地点:仙桃市)
7月23日11:00,烈日下,气温升至35℃。
仙桃市干河街道办事处袁市村7组一间民房里,25岁的赵四尧正在清洗、封装南瓜,全身汗流浃背。在这间面积约200平方米的房子里,堆放着近1万公斤、只有汤碗大小的迷你南瓜。“我们马上要向武汉的盒马鲜生门店供应1万斤。”要不是亲眼见到如此娴熟的操作,很难相信眼前这位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年轻人,是个已种地3年的“农夫”。
连续两年失败搞农业没有捷径
离出租屋1公里处,一片40亩的田地里长满了草,这就是赵四尧的种植基地。
“7月1日收了10万斤南瓜,地就荒着了。”看着要闲置半年的土地,赵四尧直叹可惜。他说,如果是大棚种植,一年可以种两季,南瓜产量能翻番。但大棚投入需要数十万元,对刚实现盈利的赵四尧而言,尚难承受。
2016年大学毕业后,赵四尧进入武汉一家蔬菜种植公司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见到了从日本进口的“贝贝南瓜”。当时,武汉的商超、批发市场还很少有这种迷你南瓜售卖。
“两个拳头大小,两三个人一次可吃完,且口感非常好,适合年轻人。”2017年,赵四尧和另外一名同事揣着攒下的6万元,不顾家人的反对,回到老家仙桃创业。
租赁20亩地后,从未务过农的两个年轻人对照种植说明书,没日没夜在田地里摸索。“周边没有现成的经验参照,除草、杀虫等都只能看书、网上搜索。”半年之后,两人“蔫”了:按正常产量,亩产应为1500公斤,而他们的亩产收成只有500公斤。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
沮丧之后,赵四尧通过老东家牵线搭桥,找到了上海的一位同行。3天软磨硬泡,对方被这位年轻人的诚意打动,一语道破问题: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不当。
找到原因后,两人看到了希望,决定将种植规模扩大一倍,但投入也翻番了。资金不够,两人下了一步后来后悔不迭的“臭棋”:减少投入,不给南瓜搭架子。原来,传统南瓜长在地上,而“贝贝南瓜”是吊在架子上长,否则容易生病、腐烂。结果,2万公斤南瓜烂了一半,6万元本钱打了水漂。“两年的教训说明,搞农业没有半点捷径。”2019年,赵四尧和伙伴找亲戚朋友借来6万元,开始第三年种植。这一次,40亩地产出5万公斤南瓜,达到亩产标准。
收南瓜的那一天,赵四尧哭了,一冲动,扑进田里。3年起早贪黑,历经探索、失败、彷徨、奋起,他们终于看到了成功的曙光。
“地推”打开市场之门
南瓜种出来了,市场在哪里呢?普通南瓜批发价1元/斤,而“贝贝南瓜”属于“高档品”,批发价为5元/公斤,如果进入商超等零售店,价格要达到8元至10元/公斤。
摆在赵四尧面前有两条路,一是线上售卖,走精品路线;二是线下进批发市场、商超零售门店。“网上销售需要大量推广资金,我们承受不起。”赵四尧果断放弃了年轻人最喜欢的网络购物平台,以地推模式进军批发市场和商超。“太贵了,不好卖。”起初,他把目光放在仙桃,跑了一圈只有一家连锁超市答应试卖,但一个月只卖了几百公斤,销量惨淡。“不行,必须进军大城市!”2017年8月,两人一番准备后,分头奔赴武汉、郑州。经过10多天的推销,武汉光霞水果批发市场和郑州万邦水果批发市场两家直供北京、上海的商户答应帮忙销售。没想到1个月就卖出了5000多公斤,两人的信心大大提升。随后,赵四尧打开手机导航,冒着盛夏酷暑,每天在武汉三镇街头搜寻生鲜超市和精品水果店,逐一上门推销。最终,3家商超同意产品进场,2个月后剩余的南瓜一售而空。“贝贝南瓜”的走俏,引起了盒马鲜生蔬菜供货商的注意。今年7月,当赵四尧找到这家公司时,对方当即同意先期采购5000公斤,每个南瓜4元(平均每个重0.4公斤)。“今年大概可以盈利10万元。”坚守3年后的“成功”,让赵四尧对未来信心十足。掌握了种植技术和一定的市场,他决定在地理条件较好的云南、广西等地,寻找两三个合作者,共同种植“贝贝南瓜”,扩大市场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