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非遗红安绣活 感受针与线的舞蹈

2019-08-22 15:03  

8月15日,红安太平桥镇,57岁的刘寿仙坐在窗口,一针一针地做着绣活。从8岁起,她就跟着姑姑和外婆学刺绣。“外婆给我弄来一小堆沙子,用筷子在地上画了推平,再画。”刘寿仙说,外婆极其严格,最开始她画的就是直线和格子,慢慢地才能画花鸟虫鱼。12岁起,她就能拿起针线,给已经很会绣的姐姐搭档,成为姑姑和外婆的好帮手。绣针一拿起,就是40多年。“在我们这里,有刺绣的传统,但是很多人后来没有继续下去。”刘寿仙说,自己坚持下来,一是实在喜欢,二是绣东西的时候需要静下心来,而她喜欢这种安静的感觉。

楚天都市报记者萧颢 摄

在她的家里,一整面墙上,是200多双刺绣鞋垫。鞋垫是红安绣品的经典品种,“别看这么小一双,包括七种针法。”刘寿仙介绍的时候,语气里带着骄傲,她拿出一副绣有花和鸟的鞋垫,一点点指给记者,“花瓣上是参针,针脚是互相交错的;叶子是棱针,有脉络感;这两个绒绒的效果,是绒绣手法;这叶子的茎,是打籽针;这一块是羽毛网绣,大块的是平针,还有同针……”这么一副传统图案的鞋垫,快的话两天就能绣好。

楚天都市报记者萧颢 摄

2018年6月,红安绣活入选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楚天都市报记者萧颢 

"刘寿仙的家,挂着“红安绣活太平桥传习所”的牌子,很多当地人来跟着她学习。天气好的时候,大家就坐在她家的小院里,跟着她学。“差不多学一周,就能掌握基本内容。”

楚天都市报记者萧颢 摄

红安绣活,构图古朴内雅,行针疏密有致,计究美感与技巧的配合。“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如今刘寿仙有了数百名学生,其中不少成了佼佼者。

楚天都市报记者萧颢 摄

来源:楚天都市报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https://img.cjyun.org.cn/a/10670/201908/205ec2282ec9044f7844f6f2357ef3a0.png-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