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阳,位于荆山山脉之南,取山南为阳之意命名。水美山奇,碧绿的沮河、漳河,恰似两串耀眼的翡翠镶嵌在当阳大地;“三楚名山”玉泉山,“天下丛林四绝”之一玉泉寺,让当阳古往今来闻名遐迩。
在漫卷荆楚的改革发展大潮中,勤劳智慧的48万当阳人民,在2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下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喜人纪录:自1992年以来,先后9次获评“湖北省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县(市)”,并跨入“湖北省综合经济效益十佳县(市)”行列。2006年至2015年,当阳连续10年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2018年,位列“中国工业百强县市”第88位,“中国中部县域经济百强”第57位,“中国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百强”第86位。诸多引人注目的发展、变化,在当阳次第出现。
工业转型撑起发展“擎天柱”
当阳过去以陶瓷、煤炭等传统产业闻名,曾长期跻身全省县域工业第一方阵。传统产业体量大、历史长、情况复杂,长期以来,粗放发展的建材、化工等传统支柱产业,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让当阳市水污染、大气污染等主要考核指标一度居于宜昌县市末位,全市面临巨大环保压力。随着长江大保护理念深入人心,当阳市原有落后的发展方式已经走到尽头。痛定思痛,当阳决心守住绿水青山这条发展生命线,一方面淘汰落后产能,一方面通过创新驱动倒逼产业转型升级,走绿色发展之路。
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当阳市在经信局内组建了专门负责转型工作的临时机构——“转型办”,由专人负责推动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等工作,并对企业成功进行技改的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对高耗能、高污染等落后生产工艺实行强制关闭拆除。先后淘汰了六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10万吨硫磺制酸生产线、葛洲坝水泥当阳有限公司1200t/d熟料水泥立窑生产线等5家建材企业高耗能生产设备。关闭了乔治、谭河、石马、廖家垭等18家煤矿。按照“关改转搬”四类途径,该市制定了18家化工企业“关8搬1转1改8”的专项整治及转型升级方案。2017年和2018年需关停的5家化工企业均在规定时限内全面关停。
在对落后产能关停并转的同时,当阳市积极引导建材、化工等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
位于当阳市的湖北三峡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是年产浮法玻璃2500万重量箱的全国玻璃产业十强企业,面对转型升级,该公司在2016年、2017年三峡新材分别投资2.55亿元和1亿元完成原浮法一线高级汽车低辐射玻璃、浮法四线冷修复产技术改造,日均燃料单耗每重箱下降1个百分点,产品质量提高1.5个百分点,年降本增效1000余万元。
这样的故事同样发生在当阳的水泥、陶瓷等传统产业上。
葛洲坝当阳水泥公司进行减量置换、产业升级改造的二期日产4500吨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已建成投产,可每年节约水泥生产用煤1.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气体10万吨,节省垃圾占地40亩。
湖北锦汇陶瓷有限公司投资5000多万元进行干法制粉节能环保及2号生产线技术改造,去掉了料浆干燥塔设备,没有燃煤产生的烟气和粉尘排放,可节约用电30%左右,节约用煤80%。
传统“老树”已唤醒,新兴“枝芽”需催生。在聚焦产业转型的同时,该市还继续实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首位工程”,不断培育壮大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培育经济新动能。出台含金量极高的“招商十条”,从土地、税收、用工等方面倾斜,坚持招商大使制度,依托全国10余所高校建立一批产学研一体化新产业基地,用“科技含量”“产业带动力量”“环境容量”三个标尺,引进和衡量产业项目,坚定不移将一批投资大、产出高、利税贡献多,但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拒之门外。
随着东田光电、中国建材集团、凌云集团、湖北工建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项目落户,一批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绿色工业项目成为支撑该市新旧动能转换的支柱。数据显示,2018年当阳市重点围绕绿色建材、绿色食品、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四大主导产业,全年新签约5000万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124个,协议投资总额175亿元,其中工业项目108个,协议投资总额144亿元;新签约项目到资60.84亿元,全口径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274亿元。
现代农业唱响富民“主旋律”
9月4日,当阳市河溶镇红明村的高标准农田水稻种植地,望不到边的成熟水稻一片金黄,沉甸甸的稻穗垂腰在风中摇曳生姿,宛若千重波浪,就连空气中也弥漫着稻谷的清香。随处可见联合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作业,涌现出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
2016年以来,当阳市整合各类资金10.4亿元,对王店、淯溪、河溶、半月、坝陵、庙前、玉泉、两河8镇39村基本农田进行改造,建成高标准农田24.1万亩,形成了“田成方、沟成渠、路成网、涝可排、旱能灌”为基础的现代农业支撑体系,项目区初步实现了农田耕作机械化、农作物种植区域化、产出高效化,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稳粮、优供、绿色”,统筹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当阳体现着全国、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的担当。继续发展壮大粮油、林果、畜牧、蔬菜、水产五大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升级增效。近年来,当阳市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共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626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046家、家庭农场528家、农业龙头企业52家,由此带动了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
如今,一个集合主体引领、网络农民、规模经营、技术集成、产出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正在当阳农村悄然兴起。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持续推进。2018年,当阳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79家,完成加工产值202.6亿元。
坚持用品牌聚合资源,靠品牌壮大产业,以品牌建设农业强市。当阳市连续9年被评为“全省‘三农’发展先进县”,当阳农产品加工园连续3年荣获“全省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先进园区”称号。目前,全市共拥有“三品一标”产品53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5个、绿色食品14个、有机产品13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8个。“澳利龙”饮品、“长坂坡”蔬菜获中国驰名商标。双莲鸡、清平猪、大堰牛等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石马槽和谢花桥大米、双莲荸荠、仙人掌茶叶等获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产品。楚天大米被国家粮食协会授予“国家放心大米”称号,凤凰王柑橘获“中华名果”称号,长坂坡大蒜获“湖北省名优蔬菜”称号。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8个,有6家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股权交易上市。
2019年,当阳市农业农村经济继续呈现出稳定增长、亮点纷呈的良好态势,上半年,全市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124.6亿元,同比增加19%;农业总产值40.3亿元,同比增长4.3%;农业增加值23.53亿元,可比价增速3.51%;预计夏粮产量8.55万吨,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10490元,同比增长8.69%。8月,该市再次进入全省“三农”发展成绩突出县市十强。
生态文明绘就时代“新画卷”
夏日傍晚,当阳市民纷纷走出家门,徜徉在沮河岸边的休闲步道,置身水清、柳绿的沮河湿地公园,难以想象昔日杂草丛生、人难行、水难闻的窘况。为了保护沮河湿地资源,今年,当阳市投资4.3亿元,按照“简朴、生态、休闲、便民”的原则,采取岸坡修整复绿、种植水生植物、铺设人行便道、配套便民设施等措施,打造一条绿色生态带。
沮河湿地公园是当阳市生态修复的一个样板。近年来,当阳市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扎实推进“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把生态修复摆到压倒性位置,以零容忍查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以环保倒逼产业升级,启动大气污染整治和河道综合治理,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打出了一套强有力的组合拳。
为保卫蓝天碧水,当阳市在大气污染防治中持续开展六大专项整治行动;先后三轮调整《当阳沮漳河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战略规划》,全域开展“治河库、修山体、复河洲、优产业、美岸线、强监管”六大行动;在全省率先编制市域污水治理专项规划,与中国中车、北控水务合作,城乡统筹实施玉阳污水厂提标升级、工业污水处理厂、乡镇污水处理厂、农村分散式污水治理等项目,实现全域污水治理。
经过努力,2018年,该市全年的空气优良天数达304天,比上年增加29天,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居宜昌第一,“当阳蓝”已经成为常态。全市127座湖库中劣Ⅴ类水库由2016年上半年的100座下降到4座,沮漳河断面水质达到Ⅱ类标准,360家规模畜禽养殖场畜禽粪污综合治理稳步实施,77家砂场已全部关闭拆除复绿到位,完成全域岸线复绿、植被恢复1938亩,义务植树101万株,被省政府表彰为“绿满荆楚行动”先进县市。流域生态景观更加靓丽,城市绿色底色更加浓厚,群众绿色幸福指数持续攀升。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2018年6月,当阳市拉开了乡村振兴建设大幕,确定了玉双片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当枝一级公路沿线乡村振兴示范带、草埠湖乡村振兴示范镇、全市10个镇(办事处)各确定一个村为乡村振兴示范村,形成了“一区一带一镇十村”工作格局,坚持先行先试,以示范引领、典型带动全市乡村振兴。该市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攻势的“一场硬仗”,以垃圾、村容村貌、生活污水、厕所等为重点,深入开展了以“三清一改”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全力发起乡村振兴的新攻势。
截至目前,该市玉双示范区立面改造已全部完成,玉泉路、玉双路全面通车,沿线绿化美化工程全面完成;当枝路示范带公路沿线绿化提档升级工作全部完成,补植各类苗木约1600株,完成柑橘品种改良面积约1200亩;草埠湖示范镇在15个村整体推进上做文章,挖掘农场特有的农耕文化、知青文化,打造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
田园生态美,人文风貌佳。当阳市依山就势、以绿挖潜,全力做好“美丽经济”文章,科学编制了《当阳市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三峡石榴园和关雎河畔生态农业园已具雏形;先后打造半月樱花节、庙前蓝莓节、玉泉腊八节、河溶雷竹节,玉泉花海、合意葡萄园等一批休闲农业基地,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
三国雄风今犹在,古邑当阳正逢春。秉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沮漳大地必将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城乡更美,人民群众生活更加美好。
来源:湖北日报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