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养有多难?生猪养殖业正面临着一场转型大考

2019-09-20 09:38   福建日报  

  针对猪肉价格上涨,这段时间中央多部门频频出手,地方政府迅速跟进,推出用地保障、财政金融保险支持、平价猪肉供应等政策稳价补产能。

最新草根调研数据显示:目前疫情中招猪场复产比例除内蒙为20%外,其它地区均低于10%,南方甚至多个区域没有复产迹象。

旅游景点树自行车分割线

“如果没有非洲猪瘟疫苗,我是不会复养的”,这是目前多数养猪人的真实写照,也因此,疫苗成了救命稻草般的存在。国家鼓励产能恢复的信号明确,但要充分调动起养殖户补栏复产的积极性,关键还在于切实推动生猪养猪业的转型升级。

转型之路首先在于处理好养猪和环保的关系。

2016年11月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提出在2017年底前关闭或搬迁禁养区畜禽养殖场(小区)。以此政策出发,目的是让养猪业逐渐向生态环保升级,实现养猪和环保兼得。由此也确实带来养猪业的一场转型——高污染、低效率的中小散户逐渐退出;标准化、友好型的规模养殖场成为主流。

但在一些地方,“一刀切”地执行政策,认为养猪等同于污染。其结果是禁养规定和禁养区划定,远远超出了法律法规的边界。对此,9月6日,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全面清查本地区禁养区划定情况,坚决纠正超出法律法规的生猪禁养限养,防止一些地方以环保和防疫为由“甩包袱”和不作为,搞“一刀切”。

破除“一刀切”,鼓励产能恢复,并不等同于无节制地扩张生猪养殖规模。能否确保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和生态环境的高颜值,是衡量养猪业是否健康发展的一大标尺。生猪养殖业因此面临着一场大考——严格落实环保监管与排污标准,探索成本低、效率高的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导入市场的力量创新畜禽粪污处理与利用模式。这场大考不仅与养殖业者有关,更与行业主管部门、学科研究者有关。

“二师兄”在少数地方不受待见,环保压力仅仅是一方面,背后还有复杂的利益格局。

譬如,生猪养殖环节并不产生税收,不仅对主产区地方财政未产生直接贡献,还伴随着环保、疫情、补贴等压力。如何重构利益格局?福建省近日出台的“猪十条”提出,鼓励生猪产能短缺的主销区到主产区异地建设生猪生产基地,就地建设屠宰加工物流体系;探索建立销区向产区实施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供应体系长效运行。

随着各项政策出台,生猪养殖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但只有真正走好行业转型之路,才能实现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正如中国农网孙鲁威所言,要恢复生猪生产信心,给钱让利很重要,但是长远看还是要建立稳定的生产秩序,确立管理的长效机制,建设一支基层防疫队伍。

大家都认为非瘟洗礼是我国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大机遇,但愿各方都能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去下真功夫,啃硬骨头,抓住这个“百年一遇”的机遇,把我国生猪产业推向一个新阶段。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李芬

在微信中长按识别上图二维码,

或找小牧民 ‭1‭‭‭3971591889

加入垄上畜牧社群!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https://img.cjyun.org.cn/a/10670/201909/a19ebb3c5f456d7bd8e80046d136b8ad.jpg-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