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蔬菜高质量发展系列观察
秋分时节,湖北阳新县宝塔村清爽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藜蒿的清香,眼下村里种植的2万亩藜蒿正趋于成熟。湖北之声记者带您走进阳新县宝塔村种植藜蒿的示范田,了解阳新县采用的从土壤改良、种植、管理到采摘的一系列绿色生产技术,见证安全放心的绿色食品端上百姓的餐桌。
大清早,阳新县宝塔村七组村民柯儒怀就赶到了自家的藜蒿地里,抓紧时间给藜蒿除草。记者巧遇到他从田里拔完草收工回家。柯儒怀伸出一双粗糙的大手给记者看看说,他家种的13亩,都是用手除草。现在都是绿色种植,不能用化肥、农药,都是人工除草,这13亩藜蒿田得需要半个月才能处理完。同村的村民柯愈洪正在抽水,灌溉藜蒿田。他告诉记者,国家不建议打化学农药,因为在食品中危害性比较大,他们自觉的不打了,绝大多数的种植户不打了。
宝塔村种植藜蒿的绿色技术从改良土地开始,针对土地板结,县里组织专家对土壤进行改良。主要采取“深耕松土+撒生石灰调酸+增加有机肥使用”的模式。在藜蒿种植田里,记者看到一个个绿色的小牌子,上面分别写着不同的数字和种植方法。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小牌子呢,阳新县蔬菜办公室农艺师明安淮透露,这是他们搞的示范田,目的就是让种植户看到,对比示范田与普通农田的种植效果。
记者在现场看到每一块牌子的实验内容不同,在其中一块长势比较好的地里,藜蒿长的又高又壮,记者仔细了解了一下内容,原来这是3号试验田,试验内容是:翻耕+施用80斤每亩的生石灰+施用有机肥1200斤每亩+配施一定比例的化肥。而旁边的实验田里只施化肥,植株长的又小又弱。明安淮介绍:这样的试验田有16块,种植户可以一目了然的看清楚,哪种种植方法高产、高效。实践证明,土壤改善了以后,长出了的蒿子比原来的产量也提高了。市场好些,抗虫抗病性也好一些。
蔬菜好不好,市场是一把尺子。村民柯愈洪给记者算了一笔帐,之前每斤藜蒿的批发价是2块钱,去年上升到4块钱。这都是农民得到的实实在在的实惠。现在,不需要提醒,种植户非常自觉的使用绿色种植技术。
在种植的过程中,田间管理非常关键,如果使用了非绿色的种植技术,那前面的工作就会前功尽弃,所以使用绿色的管理方法尤其重要。记者看到,在田间有很多太阳能灯,宝塔村春潮专业合作社社长柯亨兴介绍,这是绿色防虫杀虫灯,因为这个基地全部是绿色食品,所以防止虫害就利用这个太阳能杀虫灯,而非使用农药驱虫,一台太阳能杀虫灯可以管15亩田,既环保、又安全,对飞虫的杀灭效果明显。这种对种植在田边的藜蒿则采用粘虫板和太阳能杀虫灯相结合的方法,效果相当好。
藜蒿是两次生长的作物,夏季收获的称之为老蒿,这个不能当做蔬菜食用,县蔬菜办正琢磨着如何利用好这个绿色产品。他们一方面就地粉碎,秸秆还田,增加有机肥,另一方面积极开发新产品,目前正在联系相关厂家开发利用。
清香的藜蒿是春节期间市民餐桌上的一道时令菜,在它进入市场前,还要经过一道检验关,如果产品不合格,有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就不能上市。农药检测室检验员柯昌刚就是最后的把关员。据他介绍,阳新县是食品安全示范县,这是关系宝塔村,和整个县里经济发展,饭碗的问题。藜蒿上市的时候,他们化成地块,对农户蔬菜每天一检测,合格了才能上市,不合格的卡下来,合格率为99%。
别小瞧了这颗小小的藜蒿,它的技术含量可不少。黄石市蔬菜研究所所长高先爱向记者介绍,藜蒿从种植到走上市民餐桌,核心技术有十多种,一步没有掌握好,可能品质会受到影响。他们采用“脱毒、组培”方面的技术,另外在技术方面结合两增两减开展针对性的实验,合理优化,以有机肥替代化肥和配方施肥结合的技术,并在生物防治这块,大力开展了太阳灯杀虫等物理防控办法。
据了解,目前阳新县打造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区,落实创建区面积5万亩,打造绿色高质量高效核心示范区涉及21个村、3000亩。阳新县蔬菜办主任李一和表示,阳新蔬菜面积20万亩,全县的主打品种以高质产生效益的角度创建蔬菜发展,引领带动农民致富。开展核心示范区3000亩,蔬菜产量较非创建区高5%以上,产品优质率较非创建区高5%以上。
来源:湖北之声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