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崇阳县港口乡党委书记张朝晖没有想到,半年前的一份倡议书,效果出乎意料。
今年4月6日,港口乡在崇阳县率先发出《关于禁止使用一次性餐具的倡议书》,并决定从5月1日起实行。半年后,该乡各餐馆、小卖部已鲜见一次性餐具的影子。乡干部们此前关于“禁塑令”的担忧,被村民们的支持取代。
在咸宁,提倡不用一次性餐具的,不止港口乡。连日来,楚天都市报记者探访咸宁多个乡村,了解当地禁塑的做法与成果。
崇阳县港口乡一小卖部门口的禁塑倡议书
倡议
山乡禁塑减少白色污染
一纸倡议书,贴在崇阳县港口乡畈上村村民庞二霞家的小卖部门口。一次性餐具在该店已不见踪影。
这份倡议书,是今年4月6日港口乡政府发出的。倡议书称,鉴于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购物袋过度使用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该乡党委、政府决定,从今年5月1日起在全乡范围内禁止使用一次性餐具。
庞二霞说,4月底,村干部把她店里剩下的一次性塑料餐具全部买走了,并告诉她以后不要再进货。此后,她家小卖部再也没有销售过一次性餐具。
当地在村民房屋的围墙上,刷上了宣传禁塑的标语
46岁的张新崇在港口乡政府旁边开了一家面馆。店外墙上贴着一张告示:“本店打包,一律自带餐具。”
张新崇说,“禁塑令”实行后,她就再也没用一次性饭盒给顾客打包了。起初半个月,客人们很不理解,她只能反复解释说,这是乡里的规定。后来,她觉得每天这样解释太烦人,最后干脆自制了这张告示。
在张新崇的面馆,熟客们现在打包,都会自带餐具。对那些没带餐具的顾客,张新崇会提供瓷碗打包。为了防止瓷碗有去无回,她会请客人交几元钱作为押金。
没有了一次性餐具,不管是客人还是张新崇,都觉得不太方便。以前,有些长途车乘客经过她家的店时,会趁着短暂的停车时间,到她的店里买碗面,打包带到车上吃。现在,这些客人因为不能打包,只能不吃了。张新崇除了损失这些生意外,每天还要多花约一个小时清洗碗筷并消毒。
虽然禁塑让张新崇减少了生意、增加了工作量,她还是表示坚决支持禁塑。她说,“禁塑令”实行前,乡政府、村委会、食药监所的工作人员,还有孩子的班主任,都到店里做她的工作,解释为什么要禁用一次性餐具,她觉得自己要支持人家的工作。此外,她觉得一次性餐具的确不卫生。
55岁的周再兰是港口乡一名流动厨师,每年要承接大小宴席数十次。她介绍,乡政府给她补贴了1000元,用于购买不锈钢餐具,代替一次性餐具。乡政府还规定,流动厨师每次承接宴席要报备,以便村干部到场检查,如果发现使用一次性餐具,就要进行处罚。
港口乡工作人员检查禁塑情况
惊喜
禁塑工作出乎意料顺利
“禁塑令”的出台,并非临时起意,而是经过长时间的酝酿。
港口乡境内河流众多,村民们世世代代依山傍水而居。2017年,当地大雨,河水暴涨,在高堤河小沙坪村段,河水裹挟着大量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顺流而下。大水退去后,河岸边的树枝上,挂满各种塑料垃圾。
这一幕,深深刺痛了目睹此景的港口乡党委书记张朝晖。从那时起,禁塑的念头一直盘旋在他的脑海。不过,当时他对这一想法信心不足:在大城市都没能禁掉的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能在农村禁掉吗?
契机终于来了。今年4月,咸宁市启动“五线五治”工作,张朝晖顺势提出在港口乡禁塑。
调查发现,港口乡的塑料垃圾中,一次性塑料餐具垃圾约占80%。这意味着,如果能禁止使用一次性餐具,禁塑行动就成功了一大半。
乡里决定从一次性餐具使用大户着手,要求早点摊、餐馆、流动厨师、超市、小卖部等停止使用、销售一次性餐具。“禁塑令”实施前,乡、村干部还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向群众和经营户征求意见,还组织57名乡人大代表对禁塑相关事项投票决议。
另外,该乡通过“湾子夜话”、发放告知书等形式,向群众和经营户广泛宣传一次性塑料餐具的危害和禁塑的必要性。“‘禁塑令’正式实行之初,我担心遇到抵触。但没想到,工作非常顺利。”张朝晖告诉楚天都市报记者。今年4月30日,港口乡多个部门按照计划,在全乡检查禁塑情况,因担心遇到村民激烈反对并产生冲突,乡里还做了预案,准备了警力。但检查中,全乡25家餐馆、早餐店,数十家超市、小卖部,几乎全部自觉执行“禁塑令”,并上交了店里剩下的一次性塑料餐具。只有一家小卖部的老板不愿上交一次性餐具,不过经做思想工作,最终他也表示支持禁塑。
张朝晖表示,对于违反“禁塑令”的经营户,乡有关部门会依据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规进行处罚。同时,由乡纪委牵头成立督查组,督查暗访禁塑工作开展情况,及时通报处理。禁塑行动全面开展后,如果经营户或村民宴席使用、销售一次性塑料餐具,第一次发现的,相关部门和村主职干部要在全乡大会作表态发言;第二次发现的,在全乡予以通报批评;第三次发现的,取消年终评优资格。
出乎张朝晖预期的是,“禁塑令”实行近半年来,拥有13个行政村、3万多人的港口乡,再未发现使用、销售一次性塑料餐具的情况。
崇阳县港口乡村民房屋外墙的禁塑宣传
变化
垃圾桶鲜见一次性碗筷
记者在港口乡采访时,随机翻看了十多家农户门口摆放的垃圾桶,难觅一次性塑料餐具的踪影。
张新崇面馆门口的垃圾桶,没有一次性餐具。在畈上村12组,路边的多个垃圾桶里,只有饮料瓶、食品包装袋等生活垃圾,也没有一次性碗筷。
采访中,记者偶遇垃圾清运车司机汪师傅,他正将从各村收集的垃圾,运到港口乡垃圾中转站。记者看到,整车垃圾里,一次性塑料餐具的数量极少。
汪师傅说,他负责七个村的垃圾清运。特别是港口大道沿线,餐馆较多,以前,商户门口的垃圾桶里装满一次性餐具。在村里,只要有人家办酒席,垃圾池、垃圾桶里也满是一次性餐具。“禁塑令”实行后,这种现象再次不见了,每个月的垃圾清运量也大大减少。
当地多位村民表示,近半年来,一次性餐具垃圾几乎绝迹,当地环境变得更好了。一次性餐具虽然用起来方便,但对身体健康确实不好,对环境危害也很大,他们都支持禁塑。
张朝晖告诉记者,港口乡准备更进一步,在禁用一次性塑料餐具的基础上,禁止使用塑料袋等一次性塑料制品。为此,乡里购置了七八万元的玻璃杯,准备用来置换村民家中的一次性塑料杯。乡里还准备订购一批无纺布袋送给村民,以替代塑料袋。菜市场也会投放一些菜篮,供买菜村民使用。详细禁塑方案,目前正在制定中。
共识
咸宁多地不约而同禁塑
在崇阳县天城镇河田村,村干部告诉记者,从今年6月起,该村号召村民不用一次性塑料餐具。虽然没有奖惩措施,但村民们都很配合。
通城县塘湖镇望湖村位于黄袍山革命老区。早在2016年,该村就开始禁止使用一次性餐具。
49岁的林国兵在村口开了一家农家乐。他介绍,今年4月农家乐开张时,村里就要求他不要使用一次性餐具。由于禁塑工作做得好,他家被村里评为“最洁美家庭”,还获得一批餐具、水杯等奖品。
记者看到,店里的茶杯上印着“人人参与禁鞭禁塑 共建美丽幸福家园”的标语,瓷碗整齐码放在塑料桶里。林国兵说,不光是餐馆,村民家办红白喜事,也不能用一次性餐具,否则村干部就会拒绝上门道贺或吊唁。“以前简直下不了脚!”咸宁市政法委驻望湖村第一书记郑卫平感慨道。他介绍,2016年,他到望湖村驻村帮扶时,每次村民家办红白喜事,都会产生大量一次性餐具等白色垃圾;当年春节,全村仅放鞭炮就花费了200多万元。因此,他想倡导村民不使用一次性餐具、不放鞭炮。与村民沟通时,他发现其实大部分村民有着很强的环保意识。随后,他正式倡议禁鞭、禁塑,获得村民的广泛响应。为了方便村民,驻村工作队筹资购买了环卫车、垃圾桶,还买来电子礼炮和环保餐具,安排贫困人员组成红白喜事服务员。
2017年9月1日,望湖村正式形成村规民约,全面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全面禁鞭。在该村的带动下,隔壁的大埚村、雷吼村,也开始禁鞭、禁塑。
通城县塘湖镇望湖村村委会为村民办酒席提供的钢碗
展望
禁塑村庄将会越来越多
崇阳县委宣传部部长蔡耀斌表示,港口乡提出“禁塑令”时,他也怀疑禁塑能否取得成效。禁塑初期,他到港口乡调研,有村民反映不用一次性餐具不方便。但近半年来,该乡禁塑工作推进顺利,成效明显,让他感到意外。
经过反思,蔡耀斌认为,禁塑的成功与基层乡村干部的持久努力密不可分。此外,去年起,全县开始整治乡村环境,从田间地头、河沟湖汊里清理出四五万吨存量垃圾,给村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环保课,提高了村民的环保意识。加上这几年该县农村在交通、基础设施、民生等方面有了很大改善,广大村民也愿意配合政府的工作。此外,老百姓看到政府对禁塑是动真格,不是喊口号,也就愿意配合禁塑。目前,崇阳县准备在全县推广港口乡的禁塑经验,有关部门正在调研并制定方案,预计年底全面铺开。
崇阳县港口乡党委书记张朝晖说,村干部宣传禁塑过程中发现,村民们对污染环境的一次性餐具非常反感,也希望身边的环境变得更好。所以说,禁塑不是乡干部的一厢情愿,而是响应群众呼声的顺势之举。“这是对生态文明思想最好的注脚!”对于崇阳、通城等多个乡镇、村庄自发禁塑的举动,咸宁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杨龙文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禁用一次性餐具之所以有“星火燎原”之势,得益于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大力宣传、基层组织的合理引导以及日常的有效监管,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村民形成了环保的共识。特别是近期开展的人居环境整治,让村民看到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给自身带来的好处。在这些合力之下,禁用一次性餐具的行动才得到顺利推进,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乡镇、村庄加入禁塑行列。
来源:楚天都市报记者 刘毅周鹏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