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荆州再添一张“国字号”金字招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河南信阳召开2019森林城市建设座谈会,荆州市市长崔永辉领回“国家森林城市”牌匾。
2016年,荆州市委、市政府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战略导向,提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近几年,荆州年均造林超60万亩,累计新增造林213.15万亩,森林面积增至627万亩,各项创建指标达到或者超过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标准。
扛起修复长江生态之责
荆州拥有长江径流里程483公里,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径流里程最长的城市,下辖8个县市区分布在一江两岸,必须扛起修复长江生态历史重任。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更是打造‘万里长江、美在荆江’新画卷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荆州市委书记何光中说。
该市提出“水乡林城,生态荆州”规划定位,开展长江沿线森林城市群试点,率先在全省打响长江两岸造林绿化战役。2019年,荆州长江两岸新造林31.5万亩,森林质量提升7.75万亩,364处码头已关停并拆除340处,高标准复绿267处。
长江岸线管理员王建沙,亲眼见证了一场美丽蜕变:荆州开发区柳林四路一带,因影响下游柳林洲水厂取水,5家单位都已关停,原来的厂房已被绿树替代。沙市区朝阳街道玉和坪码头,从曾经的“灰”码头变成一片绿意盎然。“以前这里有养猪场、化粪池,臭气熏天,现在植树复绿,规划建成公园”。
从荆州开发区盐卡港逆流而上至荆州长江大桥,企业关停搬转、棚户区改造、码头整治、岸线复绿、生态公园……有减也有增,减的是无序开发、过度开发,增的是生态修复、绿色产业。
荆江岸线移步换景,新绿喜人。
大地披绿,水变清,河变靓。
破解植树造林空间之难
荆州地处平原湖区,50%的耕地、30%的湿地,植树造林的空间在哪儿?“江、河、湖、库、路、沟、渠。”荆州市林业局副局长宋文杰说。
中心城区建成各类公园54处、绿地1.38万亩,城市园林化、城郊森林化、道路河渠林荫化、居住小区花园化,建景显绿、见缝插绿、拆违还绿。新建和改造园博园、临江仙公园、明月公园、范家渊生态公园等城市公园及各类游园,建成荆沙河、西干渠、古城内外环、长江大堤两侧等生态廊道和景观林带。
在乡村,推进通道绿化、口子镇绿化、洲滩造林、村庄绿化、农田林网建设,15个乡镇获评“湖北省森林城镇”,526个村建成“省级绿色示范乡村”,进村道路林带化、庭院绿化花园化、房前屋后绿色化。
在高速公路、国省道、一级公路、县乡道及河、湖沿岸建设自然森林景观林带,平均宽达40米;重点建设中心城区沪蓉高铁、沪蓉高速、二广高速等11条城市绿廊。荆州道路总长2.34万公里,可绿化长度2.29万公里,已绿化里程1.96万公里。
荆州湿地面积34.1万公顷,已建设国家级、省级湿地公园11处。沿湖周边建设纵深林带,营造自然美景。沙市区长湖21公里沿湖林带,从锣场到观音垱栽植中山杉4万多株。公安县甘家厂乡淤泥湖省级湿地公园,将10公里环湖林带和药柑基地相结合,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石首陈家湖、荆州区菱角湖、洪湖黄牛湖因地制宜集中打造纵深林带,加强湿地保护与生物多样性恢复。
当地采取“林路、林水”结合等建设模式,已完成林网农田建设面积582.44万亩。
享受森林城市绿色福利
以前,有人在长江岸线滩涂地种芦苇,大量除草剂、杀虫剂经雨水冲刷流入长江。后来,林业部门引导种植户们放弃芦苇,在不影响行洪的前提下种植耐水乔木杨树。
“栽树成本高吗?经济效益怎样?”“没有经验怎么办?”种植户们犹豫不决,工作人员上门算账:树木长成后,承租户每亩地最终收益4000至5000元,而栽树成本每年不到20元。
如今,荆州芦苇改林面积67万亩,以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达337万亩。森工企业按照设计年产能的50%建设原料林基地,形成以石首杨树科技产业园、荆州拍马林浆纸科技产业园等为平台,以吉象、美灵宝、新天地等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补充的林业产业体系。
荆州探索林业生态立体种养模式,建立“中山杉-虾-稻”、“中山杉-莲-蛙”等模式;形成林粮、林畜、林药等间作套养的林下经济体系,林下经济从业人员5.8万人,林下经济效益6亿元。
改造中低产田、丘陵岗地,荆州发展花卉苗木种植16万亩,桃、橘、柚等林果种植面积50万亩以上。公安县章庄铺镇种柑橘6.3万亩,年产量13万多吨,为农民创收近亿元;江陵县黄桃种植面积1万亩,产值近亿元。
向观光林业拓展,打造“常年有花、四季有果”生态美景,荆州每年森林湿地旅游和休闲观光林业接待游客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亿元。
文章来源:湖北日报 全媒记者李光正 通讯员杨雄飞 李天然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