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晴在央视节目《故事里的中国》中讲述自己和养父母的故事。 (电视截图)
“这个故事的开头是这个妈妈并不认识这个孩子,这个故事的结尾也许是有一天这个妈妈又一次不认识这个孩子。但是28年,这个孩子认识了什么叫爸爸妈妈,这个孩子认识了这个世界应该有的样子,在她长大成人能够做出选择的时候,她和自己的父母一样,选择了善良!”
12月8日晚,央视大型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讲述90后随州女孩孙玉晴和养父母的故事,主持人董卿在采访中潸然落泪并有感而发。
今年28岁的孙玉晴是随州市淅河镇人。她不忘养育之恩,悉心照料养父母,养父去世后带着养母求学,竭尽全力孝老爱亲,当选“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和“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荣登“中国好人榜”,荣获“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寒门孝女,无惧坎坷求学路
1991年秋,出生不久的孙玉晴被遗弃在随州火车站。65岁的孙希贤、51岁的吴世菊夫妇将她抱回家悉心照料。他们视小玉晴如己出,倾其所有,供她成长、上学。
由于家里条件差,5岁开始,小玉晴就和养父母一起劳动,捡废品、割猪草,样样学着干。“父母收养我时年岁已高,他们不是为‘养儿防老’,而是出于善心疼惜一个生命,这种善念从小在我心里扎下根,激励我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回忆幼年,孙玉晴动情地说。
玉晴上高中时,养父孙希贤已经80多岁,因高血压并发症偏瘫在床,生活无法自理,经常住院。屋漏偏逢连夜雨,养母吴世菊为了给玉晴挣学费在家养猪,不慎发生意外头部受重伤,手术后留下后遗症。玉晴一边照顾病中的养父母,一边挤时间学习,常常是医院、家里两头跑。高考临近,噩耗传来,孙希贤离开了人世。
那年,玉晴考取湖北文理学院应用英语专业的专科。她忍着失去父亲的悲痛,安顿好母亲,走进大学。入学伊始,她就定下两个目标:“首先考取全日制本科,然后考研究生,不负父母的养育之恩。”
为赚取学费和生活费、攒钱给养母看病,孙玉晴一边学习,一边在学校食堂打工,周末做三份家教,节假日发传单、当翻译,寒暑假在培训班代课。除此之外的时间,她全都泡在图书馆里。2013年,孙玉晴考取本科。
大四时,养母住院次数越来越多。医生诊断她患上阿尔茨海默症(老年痴呆症)。为方便照顾养母,玉晴把考研复习的地方搬到医院。上午边陪养母打点滴边看书,晚上帮养母洗漱好后又开始熬夜学习。天道酬勤,2016年,她如愿考取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
“大学里这些苦都不算什么。一直以来,父母给了我一种前行的力量。”孙玉晴说:“我一直都很努力,我想让他们以有这样的女儿而自豪。”
带母读研,只为报得三春晖
2015年,大学毕业将近,养母身体每况愈下。为完成老人“到首都北京看看”的心愿,玉晴精心准备了一份特别的母亲节礼物——利用奖学金和勤工俭学收入,带养母乘飞机去北京,参观天安门,瞻仰毛主席纪念堂……
2016年,吴世菊的阿尔茨海默症越来越严重。为方便照顾养母,在西北工业大学读研的玉晴把老人接到西安。她租房子,一日三餐给养母做饭,承担着求学和照顾老人的双重重担。
养母病情经常反复,常常因精神失常出现异常行为:不听话、擅自出门、走丢,甚至摔伤。孙玉晴于是给养母带上胸牌,上面留着自己的电话号码和住址,以便出现意外能及时找到。
有时老人半夜闹着要出去,玉晴实在哄不住就会陪养母出门,然后慢慢哄她回来……尽管特别辛苦、非常疲惫,玉晴却坚定如初:“养母陪我长大,我要陪她到老。没有养母,就没有今天的我。”
虽然照顾养母需要耗费很多精力,但孙玉晴一刻也没有放松学习。读硕士期间,她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奖学金,累计发表6篇论文。
2019年9月,孙玉晴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英语语言文学方向博士。为了让养母能得到更好的照顾,她在随州老家为母亲找了一所养老院:“费用由我筹集,我有奖学金,还可以继续做家教、做兼职,一定能把母亲赡养好。”
百行善为先,百善孝为先。善心、孝心,汇聚成强大力量,支持孙玉晴一路走来。回忆过往岁月,她深情地说:“一路走来,我非常幸运,很多老师都帮助过我,我想把这份恩情传递下去,希望自己未来也能当一名教师,帮助更多学生,用爱回报社会。”
今年9月,孙玉晴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颁奖词这样写道:“孙玉晴饮水思源,不忘养育之恩,悉心照料养父母,养父去世后,她带着年近八旬多病的养母求学。孙玉晴敢于担当,20多年如一日,竭尽全力尽一份孝心,携爱前行,用力奔跑,是有孝心有担当的新时代好青年。”
来源: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赵良英,通讯员余运来、许享红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