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赤壁市芙蓉小龙虾专业合作社,水稻早已收割完毕。如果这只是普通的稻田,那么此时早已进入“休眠”状态,然而,此时的基地里,还是一片勃勃生机。鳖、虾、鱼正在稻田里悠游嬉戏,在稻田周围的环沟里,喂料机不断向水沟里喷射出饲料,引来争食。
“基地亩效益超过7000元。”合作社负责人吴孝明,十年前曾是养虾专业户,在偶然机遇下,结识了省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稻田综合种养创新团队核心成员、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专家汪本福,从此开始了对稻田综合种养的探索之路。
模式的创新,带来综合效益的提升。吴孝明告诉记者,合作社选用优质稻种与鳖、虾、鱼等水生动物品种共作,2019年亩产优质稻谷546公斤、中华鳖87公斤、小龙虾62公斤、鱼39公斤,亩产值达到12935元,纯利润7113元。实现稻渔产品品质提升,效益倍增。吴孝明说,合作社现有入社农户共计238户,借助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直接帮扶87户贫困户。通过“基地+合作社+农户”形式,辐射带动面积20万亩,受益农户3000余户。
尝到“稻渔种养、一田多收”甜头的,还有仙桃西流河镇。该镇洪渊泽水产合作社负责人童国兵是远近闻名的“鳝鱼大王”。
“一亩稻田投放黄鳝鱼种25公斤,产黄鳝37.5公斤,加上水稻,产值6000多元,纯收入3000多元,是传统单一种植水稻效益的4倍以上。”近两年,在省农科院专家指导和童国兵的示范带动下,西流河镇大力推广“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稻鳝共育、生态环保”的新型种养模式,三年累计推广稻鳝共作模式5000多亩,辐射西流河、张沟、彭场、陈场等乡镇发展该模式1万多亩,为农民拓宽了增收渠道。
破解农民增收瓶颈,向稻田要效益。近年来,我省依托水稻、水产两大资源优势,除了巩固发展“稻虾共作”模式以外,还探索发展了稻鳝、稻鳅、稻鳖、稻蛙等多种稻渔种养模式,不断丰富“虾稻共作、稻渔种养”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内涵,蹚出一条条稳粮食、增效益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省稻田综合种养创新团队设立推广和研发双首席专家制度,推广了一批绿色生态、效益明显的稻田综合种养生态种养技术与模式,集成与示范了一批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化关键技术。
田还是那块田,变的是种田的理念。潜江楚稻虾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辉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在创新团队的协同攻关下,他又开始着手探索水稻+水产+水生蔬菜+水果的“四水农业”:田里种水稻,水里养鲢鱼和虾,岸上种桃树、葡萄,水面种茭白,打造稻田综合种养“升级版”。“今年争取亩平效益能突破万元!”刘辉憧憬着。
文章来源:湖北日报 全媒记者孟静 通讯员程建平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