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贪夜蛾又名秋黏虫,属鳞翅目夜蛾科,原产美洲,为我国入侵性害虫,于2019年1月入侵云南江城县,到2019年6月底已扩散至19个省(市、自治区)。
草地贪夜蛾是一种多食性害虫,其寄主目前已记录有353种,包括禾本科、菊科、豆科和十字花科等植物,在国内主要为害玉米,但已在甘蔗、高粱、花生等作物上发生为害。
该害虫于2019年在武汉地区秋季鲜食玉米上大发生,造成严重为害。经田间调查,发现该虫同时为害蔬菜作物甘蓝,成为秋季甘蓝上与甜菜夜蛾、斜纹夜蛾混合发生的主要害虫之一。
草地贪夜蛾在蔬菜上的为害地域、为害寄主、为害水平及为害潜力应受到蔬菜产业界重视,需加强对其监测。
田间识别
1.1 为害特点
草地贪夜蛾与甜菜夜蛾在甘蓝等作物上常混合发生,为害特点较为相似。主要以幼虫在甘蓝叶面取食或钻蛀为害。叶片被害初呈凹坑状,残留表皮,形成“天窗”,后形成不规则的缺刻或孔洞,严重时仅剩叶脉。
1.2 形态特征
①成虫 成虫体长16~20mm,灰褐色,雌虫略大。雄蛾前翅灰褐色,翅面上有外白内黄水滴形的环形斑,环形斑下角有白色尾状线及楔形纹,翅外缘有1个明显的近三角形白斑。雌蛾前翅各具不明显的环形斑和肾形斑。
②卵 卵直径约0.4mm,高约0.3mm,馒头形,表面具花纹,初产时浅绿或黄白色,孵化前为棕色。卵块表面覆盖浅灰色绒毛。
③幼虫 共6龄,老熟幼虫体长30~36mm。低龄幼虫体色淡黄或绿色,后渐变为褐色。体表具白色纵条纹,各腹节背面具4个长有刚毛的黑色瘤状斑。第8腹节背面的黑斑呈正方形排列,前面各节呈梯形排列,后面各节呈倒梯形排列。头部“V”形纹与前胸盾板中央的条纹一起形成白或浅黄色倒“Y”形纹。
④蛹 蛹长14~18mm,长椭圆形,红棕色。蛹腹部末端有1对短而粗壮的臀棘,2根棘的基部分开;气门黑褐色,椭圆形,外凸。
1.3 生活习性
武汉地区属草地贪夜蛾迁飞过渡区,1年发生4~6代,4~10月发生为害,8~9月为发生高峰期,田间世代重叠发生。成虫有很强的迁飞能力,具趋光性,白天常静伏叶背,晚间活动,在午夜形成交配高峰。雌成虫在寄主叶背产卵,块产,多层排列,上密覆鳞毛。
初孵幼虫先取食卵壳,后群集为害,能借吐丝转移;一般在夜间取食,喜食甘蓝幼嫩部分,叶面被害形成半透明状斑点。高龄幼虫分散于叶面或钻蛀为害,常形成不规则缺刻、孔洞。老龄幼虫落地结茧化蛹。草地贪夜蛾喜欢高温干旱环境,夏季雨量少,温度高,有利于其发生。
防治方法
草地贪夜蛾在武汉地区甘蓝等蔬菜上仅点片发生,造成的为害不严重,需加强监测,进行兼治。
2.1 农业防治
甘蓝种植区远离鲜食玉米产区。
2.2 物理防治
成虫发生期,使用杀虫灯诱杀,也可使用性诱剂和食诱剂进行防治。
2.3 生物防治
保护菜田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选择释放姬蜂、茧蜂、小花蝽等害虫天敌。
在卵孵化初期,选择400亿孢子/g球孢白僵菌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100亿孢子/g金龟子绿僵菌乳粉剂1000倍液、16000 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00亿孢子/mL短稳杆菌悬浮剂8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1500倍液、10%多杀霉素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1.3%苦参碱水剂1000倍液或0.3%印楝素乳油1000倍液等进行喷施。
2.4 化学防治
在卵孵化高峰期至低龄幼虫期,结合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等混发害虫的防治进行兼治。
可选择农药有10%溴氰虫酰胺悬浮剂2000倍液、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2000倍液、30%茚虫威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1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2000倍液、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00倍液、10%虫螨腈悬浮剂1500倍液、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或100g/L联苯菊酯乳油1000倍液等进行喷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