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麦条锈病,通常是以夏孢子在小麦上完成周年的侵染循环。存在越夏、侵染秋苗、越冬、春季流行四个环节。一般在甘肃、青海、四川等夏季最热月份旬平均气温在20℃以下的春小麦地区越夏,而后夏孢子随气流传播到像关中平原、乃至湖北鄂西北等地冬麦区,又遇有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即可侵染冬麦秋苗,又当平均气温降至1~2℃时,条锈病菌开始进入越冬时段。
早在1995年前后,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开展的“湖北省荆州地区主要作物气候型病虫害流行气象条件及其对策研究”表明,若西安,乃至鄂西北一带,冬小麦播种后气温在6-8℃,锈病菌孢子会繁殖加快,10-15℃繁殖惊人,8天一代可产生100个夏孢子堆,一个夏孢子堆一天可产生2000个夏孢子,连续10天就是200万个。而它所要求的相对湿度并不高为55%以上,夜间到凌晨只要能形成露珠就行了。因此,锈病在十几天的时间可从零星到片、到数县(市)乃至可覆盖江汉平原麦区。
从1971-1993年荆州地区,条(叶)锈病严重发生达167.22-445.87万亩,逐年气象数据分析看,西安10月、11月平均气温11.3-15.6℃、4.1-8.8℃,月降水量15.0mm以上,就可以为关中平原条锈病孢子提供温度与水分条件,而12月湖北省十堰市平均气温在3.6℃以上,荆州市在5.7℃或以上,就有利于条锈孢子在湖北省北部门户地区繁殖。在日平均气温回升到6℃以上,其繁殖加快,通常2、3月份偏北风的频率分别超过47%、45%,即容易重发生。
2019年10月以来,西安10、11月降水量较常年明显偏多,分别在150mm与130mm以上,气温也基本在上述适宜范围,上年12月湖北十堰市、荆州市平均气温亦均在适宜范围,荆州市12月平均气温高达7.6℃,较常年同期偏高1.5℃,在上年10-11月虽未出现一个月达100mm以上降水,但今年元月份上旬却旱涝急转,旬降水量达108.6mm,较常年同期偏多11.2倍超历史。这种“冬烂”暖冬天气,还使相当一部分小麦提前在元月上旬拔节,此时鄂北、江汉平原北部部分乡镇小麦已遭条锈病侵染。2月19日上述拔节小麦,又较常年提前月余进入孕穗期,且日平均气温连续连续8天达10-16.5℃,通过对上述适宜气象条件与小麦生育期明显提前的特异物候现象分析,预计今年江汉平原乃至湖北全省,已具备条锈病发生早、发生重、流行广的气象条件。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病虫草害防控研究室和全国麦类作物病害研究与防控协作组,组织相关省专家、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参与的调查数据表明,湖北小麦条锈病在12月3日襄阳市樊城首现,后在十堰、襄阳、荆门、宜昌等地县区陆续发病,截止2020年1月15日,已有襄阳市8县区,荆门市4县区,十堰市2区县,宜昌市2县市,荆州市4县市区,共5地市20县市区约3.5万亩小麦见病。
基于上述,中国气象局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已建议,应立即实施以生态为主线的综合防治措施。建议豫南、皖南部分冬麦区也当属防范之列。(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黄智敏、成尚廉、高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