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污染最新调查:长三角近80%儿童尿液中检出兽用抗生素 “无抗”迫在眉睫!

2020-04-27 09:46  

近年来,随着长江大保护持续推进,长江流域水质明显改善。然而,记者近期调研发现,长江流域抗生素浓度偏高,水生态系统受到破坏。更令人担忧的是,相关调查显示,长三角约40%孕妇尿液中检出抗生素,近80%儿童尿液中检出兽用抗生素,部分检出抗生素已在临床中禁用,有可能严重损害人体免疫力。

多位权威专家呼吁,尽快把抗生素威胁纳入国家安全监控体系,从源头严控抗生素使用及排放,加强其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提升安全防控水平。

抗生素污染破坏水生态 儿童孕妇暴露风险加大

长江是重要水源地,其水质关乎数亿人民健康。随着长江经济带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抗生素滥用日益突出,不仅对水生生物产生慢性毒理效应,且易产生耐药性,降低人体免疫力。

河海大学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近期一项调研显示,长江抗生素平均浓度为156ng/L(纳克/升),高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长江下游抗生素排放量居全国前三位,年排放强度大约为60.0千克/平方公里。

“如果抗生素使用不严加管控,未来仍存增长趋势。”南京水科院生态所高级工程师王智源认为,以长江干流饮用水水源地抗生素分析为例,其“假持久性”能对水生生物产生慢性毒理效应,导致水生生物体内携带抗生素或产生抗性基因。长三角地区人类活动强度高、抗生素使用量大,抗生素污染防控形势相比长江中上游更严峻。

儿童孕妇普遍暴露,破坏人体免疫力。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近年来对上千名8~11岁儿童和516名孕妇的调查结果显示,儿童尿样中共有21种人用、兽用或人兽用抗生素检出,79.6%的学龄儿童尿液中检出一种或几种抗生素,其中部分已在临床上禁用,兽用抗生素暴露与儿童肥胖、性早熟相关。此外,有16种抗生素在江浙沪的孕妇尿液中检出,一种及以上抗生素检出率为41.6%,孕妇暴露较为普遍,风险较大。

陈求稳教授认为,抗生素通过饮水或食用水产品等途径进入人体和动物体内后无法完全代谢,长时间摄入后,抗生素跟随血液循环遍布多个器官,造成免疫力逐渐降低。

专家认为,人体有超过80%的免疫功能是以肠道中菌群平衡为基础。滥用抗生素大量破坏益生菌,使胃肠道内对抗生素敏感性强的微生物减少,而敏感性差的菌群趁机大量繁殖,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为体外病菌侵入繁殖创造了条件。

抗生素两大来源:养殖用料+医药排放

众所周知,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分布范围而言,细菌在地球上的存在均是人类无法企及的。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细菌获得了产生一种被人类称为“抗生素(antibiotic)”的化学物质的能力,这类物质能够抑制或者杀死其他种类的微生物。与此同时,微生物也平行进化出能抵抗这些化学物质的能力,被人们称为“耐药性(drug resistance)”。也就是说,微生物在人类发现和使用抗生素的亿万年之前,就已经具有耐药性了。无论是“抗生素”还是“耐药分子”,其本质都是菌株的代谢产物,参与菌株的理化代谢过程。在抗生素类药物被人类广泛使用的过程中,致使菌株在抗生素类药物选择压力下,进化为介导菌株对抗生素类药物不敏感的功能基因,即为通常意义上的耐药基因。

记者调研发现,水中抗生素主要来自医院和药厂废水、水产和畜禽养殖废水以及垃圾填埋场,大部分抗生素无法在现有工艺下有效去除,导致河湖水体成为抗生素和耐药基因库。

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调查发现,在生猪、肉鸡、水产等养殖过程中,因养殖密度高,不少养殖户为降低感染发病率,习惯在饲料中添加各类抗生素。比如生猪饲料中,硫酸粘菌素、金霉素都是常用抗生素,有的一吨饲料能添加一斤抗生素药物。一些渔业养殖户坦承:“养鱼养蟹饲料中肯定要拌抗生素,不然一死一大片肯定赔钱。”

制药厂和医院废水含有高浓度抗生素,致流域污染严重。研究人员发现,有的饮用水水源地上游5公里分布着大型医药生产企业的排污口。如长三角某市水源地附近有3家医药公司排污口,一些长江支流交汇处有六七家制药厂,废水含有高浓度抗生素。

调研发现,近年来,长江流域虽加大整治力度,但有不少中下游的化工、制药、中低端制造、畜禽养殖等类企业往上游或支流转移,污染形势严峻。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永官的最新研究表明,动物摄入的抗生素大部分以原药或代谢产物形式经动物粪便和尿液进入土壤、水体,并通过食物链对整个生态环境产生毒害,影响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和功能。更严重的是,抗生素的环境残留会诱导选择抗性细菌,促进抗性基因横向转移,导致微生物耐药性扩散,而携带抗性基因的微生物扩散到新环境会进一步繁殖,并有可能通过基因横向转移将抗性基因传递给病原菌,给健康带来灾难性危害。

畜牧业未来或在减量替代方面做出更多部署

多位权威专家指出,当前我国对抗生素危害机理研究不够,对抗生素滥用监管不足,导致目前江河湖库水体抗生素含量严重偏高。

全球来看,上世纪60年代开始,促生长类抗生素作为生长剂被广泛用于动物养殖业。多年来,在我国的畜牧和水产养殖业中也在广泛使用抗生素类物,主要是用以促进养殖动物生长、提高饲料利用效率、预防与治疗各种感染。抗生素类药物在畜牧、水产养殖业中的不合理滥用,会导致动物食品生产环境中出现大量耐药细菌,而这些耐药细菌可以通过畜产或者水产品进入食物链而感染人体,致使这些被感染的患者药物治疗难度增加。

此前,我国批准动物养殖业使用的兽用抗菌药分为抗生素和合成抗菌药两大类,用于防治动物疾病和促生长。

去年7月10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公告称,自2020年1月1日起,退出除中药外的所有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品种,兽药生产企业停止生产、进口兽药代理商停止进口相应兽药产品,同时注销相应的兽药产品批准文号和进口兽药注册证书。

此前已生产、进口的相应兽药产品可流通至2020年6月30日。

此外,公告要求,自2020年7月1日起,饲料生产企业停止生产含有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中药类除外)的商品饲料。此前已生产的商品饲料可流通使用至2020年12月31日。

据农业农村部相关公告,农业农村部并没有提出即将全面禁止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而是更倾向于在抗生素的减量替代方面做出相关部署。

由于养殖动物有关的耐药细菌可能对人类具有致病性。其次,耐药细菌可通过养殖动物食物轻易传播给人类。其三,耐药细菌可通过养殖动物的排泄物等传播至养殖环境,从而得以更为广泛地传播。其四,细菌可以通过基因转移的方式,将与养殖动物无关的耐药基因传递给人类的致病菌。

农业农村部禁止将抗生素类药物作为饲料中的促生长剂使用,就是为了避免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而将耐药基因传递给人类的致病菌,危害到人类的健康。

来源:瞭望智库、国际畜牧网综合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本平台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若侵犯著作权,请主动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章,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责任编辑:李金霞

在微信中长按识别上图二维码,

或找小牧民 ‭1‭‭‭3971591889

加入垄上畜牧社群!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https://img.cjyun.org.cn/a/10670/202004/eccab5ce965a9b912eb828ee79aa9bdc.jpeg-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