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初,东宝区仙居乡柴黄村年近60岁的贫困户朱顺泉,贷款购买了一架植保无人机,成为当地第一个吃高科技“螃蟹”的贫困户。
朱顺泉购买无人机一共花了46000元人民币,其中有26000元是他自己想办法筹集的,其余20000元,则是驻村扶贫工作队以及村两委帮他申请的扶持贷款。这些天,只要在家有闲暇的时间,朱顺泉都会把无人机搬出来练手,而厂家的技术员和经销商隔几天也会派人上门给他进行技术指导,以便他能快速的上手,产生效益。
东宝区仙居乡柴黄村村民 朱顺泉:“我们这里搞事多半都是请人,我觉得人工很贵,就想搞一些新机器回来,可以代替人工,可以从中得一点小利润。”
1970年,年仅9岁的朱顺泉跟随父母从仙居南河水库移民到柴黄村,2012年,因为一场变故,家里欠下了三十万元的债务,2013年他本人又因为一场车祸,腿部落下残疾,再也没法外出打工,家庭陷入困境。但是困境,并没有阻碍朱顺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15年以来,他和爱人彭友珍借钱购买大型拖拉机,在家开办孵化厂,租种近五十亩田地,还发展袋料香菇11000袋,发展林下养鸡3600多只。其中,仅香菇种植和林下养鸡,他去年的纯收入就达到了八万元。就这样,短短几年时间,朱顺泉还清了除产业扶持贷款之外的所有欠款,成为了村里产业致富的能人。
植保无人机是去年朱顺泉一次去外地参观偶然发现的商机,无人机的高效率,让他对农业管理手段的创新有了全新的认识。今年4月初,为鼓励种植大户和合作社复工复产,东宝区专门组织一次农机下乡活动,在这次活动上,植保无人机和多功能拖拉机的亮相,让他心底里再次萌生了购买无人机的念头。4月8日,东宝区仙居乡第一架植保无人机落户朱顺泉家。经过前期的调试和试飞,现在朱顺泉已经能够熟练掌握植保无人机的所有操作,只等正式开张,大显身手。
详细内容请收看荆门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19点33分播出的《荆门新闻联播》。
来源:荆门广播电视台·云上荆门
责任编辑:谢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