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通报,我省加快推动“稳就业25条”落实落地,已帮助7.03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和4.02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
这些困难群众是怎样实现再就业的?现状如何?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展开探访。
针对性就业援助,如同雪中送炭
6月初,52岁的困难就业人员王华(化名)获得了一份新工作,成为一家省直单位的保洁员。
王华家住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道洪山路社区,丈夫开着一家小卖部,儿子正在读大学。疫情发生前,她曾在一家餐馆打工。
受疫情影响,小卖部没了生意,王华也丢了工作,家庭收入锐减。
4月初,武汉“解封”后,王华也试着出去找工作,但像她这样的“4050”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实属不易。
转机出现在5月底。“王姐,有家单位缺保洁员,你愿不愿意去做?”社区就业服务专员黄莉找上门来。
王华喜出望外。经过简单培训,她很快顺利上岗。她说,这对于她一家人来说,如同雪中送炭。
在王华再就业的背后,黄莉做了不少工作。
黄莉的手机里,有一个就业服务群,群里会发布各类招聘信息,适合失业人员、困难就业人员再就业的岗位,她都会格外关注,并推荐给社区内的服务对象。
近一周来,黄莉又搜集了一批值守路口的工作机会,提供给了社区内的几名就业困难人员。
记者从武昌区人社局了解到,该区针对1718名登记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开展“就业援助情暖武昌”专项活动,组织160名就业专员进行“一对一”服务,通过社保补贴、创业贷款等政策扶持一批,清腾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一批,与辖区企业协商订单式、定岗式培训一批,多层面开展帮扶。
跨区域劳务协作,线上线下供岗
6月22日,麻城小伙洪峰到武汉艾特纸塑包装有限公司上班已有一个半月。新岗位虽然“跨界”,但他说“可以适应”。
洪峰是90后,此前在福建省宁德市务工8年,原来是一名助理工程师,从事电池材料行业。疫情发生后,他决定留在离家近一些的地方就业,便辞掉了工作,待业在家。
4月下旬,武汉黄冈两地联手,一场“春暖大别山 ‘就’在大武汉”劳务对接活动拉开帷幕。一系列招聘活动在线上线下同步展开,洪峰找到了这份离家仅1个多小时车程的工作。
“以后可以经常回家照顾爸妈。”洪峰对此很满意。
通过这种方式来到武汉艾特纸塑包装有限公司的,还有洪峰的两名麻城老乡王勇、付玖林。
据了解,我省通过劳务协作、线上线下结合,积极推进就业服务。如在襄阳市,各项就业援助服务事项均实现“线上+线下”和“云上就业”手机APP办理,社会保险补贴申报及公益性岗位办理、补贴申报都实现在湖北政务服务网线上申报,网上直接受理。高效快捷的服务,促进了就业援助均等化。
四大举措,精准服务再就业
省就业领导工作小组办公室介绍,在帮助失业人员、困难就业人员再就业方面,我省正采取四大举措,积极帮扶。
提供均等化的公共就业服务。失业人员均可在常住地进行失业登记,并享受由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供的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各项就业服务。符合条件的,可认定为就业困难人员,开展援助帮扶。两类人员的求职登记信息,被纳入公共招聘系统,及时向用人单位推荐。今年3月底,我省上线了线上失业登记业务,失业人员可提交失业登记申请,及时享受各项公共就业服务。
落实各项就业补贴政策。对登记失业人员,积极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按规定给予培训机构培训补贴,对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按规定给予技能鉴定补贴,帮助提高其就业能力。对自主创业的,按规定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并提供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帮助其创业。对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用人单位,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并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按规定给予吸纳就业补贴;对实现灵活就业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就业困难人员,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减轻生活压力;对受自身条件所限,难以通过市场实现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可优先安置在政府投资和社会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并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保障生活。
定期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等多项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通过收集岗位信息、组织专场招聘活动、宣讲就业扶持政策、多渠道发布用人单位岗位信息、搭建对接平台,帮助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建立“零就业家庭”帮扶机制,对属于“零就业家庭”成员的就业困难人员,实行承诺制,一对一开展帮扶,动态消零,确保3个月内实现就业。
文章来源:湖北日报 全媒记者邓伟 通讯员徐丹 陈果
责任编辑:许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