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位如何?
未来天气怎样?
对于汛情武汉是如何应对的?
刚刚武汉市政府举行了
全市应对高水位汛情新闻发布会
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通报与解答
长江武汉段预计7月23日前后
退出警戒水位
▼
新闻发布会上,长江委副总工程师陈桂亚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根据最新的雨情和汛情,在长江上游不发生大洪水情况下,长江武汉段预计7月23日前后将退到27.30米警戒水位以下。
长江武汉段水位仍将在高位运行武汉防汛形势依然严峻
▼
会上武汉市防办通报,长江洪峰已通过武汉,未来一段时期,水位仍将在高位运行,防汛形势依然严峻。
上午8时,长江汉口站水位28.67米,超警戒1.37米,持续超警戒8天;汉江新沟站水位29.12米,超警戒1.62米,持续超警戒9天。
中小河流方面,府澴河童家湖站水位28.80米,超警戒2.80米,滠水黄陂站水位28.27米,超警戒2.27米,倒水李家集站水位27.92米,超设防1.62米,举水柳子港站水位27.55米,在设防以下。
监测显示,12日23时,长江武汉段水位达到今年入汛以来最高峰,汉口站洪峰水位28.77米,流量56400立方米/秒。7月13日,长江洪峰通过武汉,本轮洪峰水位是有水文记录以来的第4高水位,低于1954、1998、1999年。
针对当前汛情,市防指将继续强化“Ⅱ级响应、Ⅰ级战备”要求,严防死守,确保城市安全度汛。
严防死守
武汉每天保持3万余人次
24小时上堤巡查
▼
此轮洪峰已过,面对依然严峻的防汛形势,全市该如何应对?武汉市防办新闻发言人表示,针对当前汛情,市防指将继续强化“Ⅱ级响应、Ⅰ级战备”要求,严防死守,确保城市安全度汛。
“继续把防汛作为当前首要任务”,该新闻发言人称,防汛责任要落实到每一寸堤段、每一座水库、每一处闸站。各级行政首长、指挥长、技术责任人、岗位责任人、安全责任人等“五大责任人”,坚持做到水不退、雨不停,就不离场、不撤出。
现阶段,防汛工作的重点为:确保长江汉江干堤、连江支堤及大中型水库绝对安全,确保不发生影响交通的严重渍水,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按照要求,每天全市要保持3万人次以上的24小时上堤巡查。特别要对历史险段和2016年后整险加固尚未经历过高水位检验的堤段,加派力量巡查值守。同时,充分研判河堤浸泡时间长、险情风险增加的情况,优化处置方案,保证抢险队伍、防汛物料、责任措施到位。严防次生灾害。受灾群众务必安置妥当,确保转移群众基本生活需求。
面对严峻汛情,武汉市防指将继续强化人员保障,按照预案的最高标准,组织党政机关干部、街道社区工作人员、预备役部队、企事业单位等力量全面投入布防。市级18支救援队伍24小时驻点集结待命,武警部队、解放军和公安干警备勤待命,随时准备投入应急抢险。市防指将按照“超1998年标准”落实防汛物资供给保障,防汛物资按照满额准备。
相关雨情水情汛情信息也将及时向市民发布。
该新闻发言人表示,当前,长江、汉江仍在高水位运行,防汛形势依然严峻。武汉市将继续保持高度警觉,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确保江河不决堤、湖库不溃坝、城市不内涝、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奋力夺取防汛救灾的全面胜利。
武汉市平均降雨总量居历史同期第3位今年梅雨不一般
▼
截至目前,武汉今年梅雨期的降水总量是多少?有什么特点?在历史上排名如何?同1998年、2016年相比,今年强度范围如何?会上,武汉市气象局新闻发言人予以分析和数据发布。
入梅以来,全市平均降雨总量居历史同期第3位
6月8日入梅以来,武汉市发生了七轮强降水。分别出现在6月9—10日、6月12—13日、6月15日夜间、6月20—22日、6月27—29日、7月2日、7月4—7日。
武汉市五个国家气象站的累计雨量分别为:武汉784.6毫米、蔡甸922.4毫米、黄陂672毫米、新洲679.8毫米、江夏764.2毫米,全市平均累计雨量764.6毫米,大部地区较常年同期偏多1.2—2.0倍。其中,全市平均降雨总量居历史同期第3位(第1位:1991年,891.1毫米;第2位:2016年869.6毫米)。
入梅早、雨量大、分布广、强度大,今年梅雨不一般
分析此次梅雨,共呈现四大特点。
入梅时间早,梅雨期长是其一大显著的特点。今年武汉市入梅时间为6月8日,较常年偏早9天,截至7月13日,梅雨期已有36天,较常年偏多11天。
特点二:暴雨过程多,累计雨量大。入梅以来,共出现了七次强降水过程,较常年同期偏多4次,梅雨期全市平均降雨总量仅次于1991年和2016年。
特点三:暴雨分布广,局地强度大。6月8日至7月13日,共出现特大暴雨2站次,大暴雨185站次,暴雨712站次。
特点四:夜雨强度大,强对流多发。1小时雨强超过50毫米达31站次,发生在夜间的有25站次。雷电活动频繁,6月8日至7月13日,武汉市发生闪电29134次,特别是6月12日晚上发生了武汉市今年最强的雷电活动。
降雨分布与2016年类似,降水分布较均匀,南北差异不大
同1998年、2016年相比,从梅雨期的长度看,今年不及1998年,但长于2016年。1998年武汉出现二度梅天气,分别是6月12日—7月3日,7月17日—8月4日,入梅偏早,出梅偏晚,梅雨期长达55天。2016年梅雨期共33天,为6月19日—7月21日。截至7月13日,今年的梅雨期已有36天。
就梅雨期降水总量而言,今年不及2016年,但多于1998年。1998年梅雨期武汉平均降雨总量639.8毫米,比今年目前的梅雨总量还少近125毫米。而2016年梅雨期武汉平均降雨总量达927.8毫米,高出今年目前梅雨总量163.2毫米。
从梅雨期的降水分布来看,今年与2016年相似。1998年梅雨期武汉北部的黄陂、新洲降雨总量只有270—390毫米,而南部的蔡甸、江夏和武汉城区为810—890毫米,呈现出明显的南多北少的分布特点。2016年和今年梅雨期降水分布比较均匀,南北差异不大。
未来三天有阵雨天气偏凉爽
▼
会上介绍,未来三天武汉市仍有阵雨发生,雨势不大,天气偏凉爽。
根据最新气象资料分析,14日白天武汉市处于副热带高压外围,有阵性降水发生;14日晚—16日白天,雨带略有南压影响武汉市,有中等强度降水发生;16日晚—17日雨带北抬,武汉市降水明显减弱;18日—19日,副热带高压南退,武汉市仍有降水发生;20日开始副热带高压再度北抬,武汉市降水减弱。
未来三天具体预报如下:
14日:白天多云有阵雨,晚上北部阴天有小到中雨,南部多云到阴天有阵雨,偏北风2~3级,气温24℃~29℃。
15日:北部阴天有中到大雨,南部阴天有小到中雨,偏北风2~3级,气温23℃~27℃。
16日:阴天有小到中雨,偏东风2~3级,气温23℃~28℃。
18支应急抢险大队24小时待命近5万件救灾物资随时调拨
▼
发布会上,武汉市应急管理局介绍了全市防汛应急救援和救灾工作的有关情况。
按照“II级响应、I级战备”要求,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应急管理部门统筹协调强化防汛抢险应急救援各项准备:
一是合理布局,责任包保。对由6个抢险中队和1个交通保障中队组成的市级防汛应急抢险救援力量进行了进一步优化整合,针对各类险情,组建了8支每支60人的尖刀分队和10支每支30人的标准化分队。在全市划分了汉口、武昌、汉阳三大战区,18支市级分队分别在指定战区驻点集结,确保每个方向出现险情都有抢险救援队伍能快速抵达处置。选派了36人进驻18支市级分队,每支队伍确保有1名安能公司专家和1名市应急管理局干部24小时驻点,加强与辖区信息对接和救援指导,实现市、区应急管理部门和各救援队之间的密切配合。
二是加强演练,随时待命。目前,全市应急抢险救援队伍按照战时要求,24小时处于待命状态,常备和随行物料充足,不但做到物料“装袋子、上车子”,而且“车定人、加满油”,同时针对各类险情处置强化实战演练,确保一声令下,拉得出、冲得上。
三是查险整险,消除隐患。市、区应急管理部门加强协调督办,进一步强化全市防汛风险隐患排查,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处置预案和技术战法,确保险情、灾情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施救,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7月14日上午10时,武昌江滩平湖门码头值守的薛忠记录当前水位,较9时回落0.01米。(夏琪 摄)
入汛以来截至7月13日17时,武汉市无因灾伤亡人员。市、区应急管理部门加强了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累计向江夏、蔡甸、黄陂等区协调调拨折叠床、毛巾被、躺椅、帐篷等救灾物资4160件(套);制定了《武汉市防汛抢险转移安置应急处置导则》,指导协调各区做细做实各项工作,确保群众安全转移,在集中安置点有饭吃、有衣穿、有临时安全住所、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及时医治、有网络通讯信号,真正让安置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出行方便。
针对当前武汉市救灾物资储备情况,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喻思源介绍,武汉市救灾物资按市、区两级管理。有1个市级备灾中心,位于洪山区,占地面积约100亩,拥有4000余平方米的常温库和5000余平方米的恒温库各1座。
目前,市备灾中心储备的救灾物资有帐篷、折叠床、棉被、毛毯、凉席、应急灯、衣物等28个种类,数量近5万件。同时,市应急管理局还与中百仓储等大型企业签订了救灾物资储备协议,对于食品等不宜长期储备的物资,可以根据协议,就近调拨用于救灾。各区也采取协议备灾和实物储备两种方式提前进行了救灾物资准备,紧急情况下,可以通过市应急管理局协调调拨。
来源:楚天交通广播记者文琦
责任编辑:谢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