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起来这么霸气,一看就是游隼。白鹭和夜鹭喜欢成群结队……”当巡护员半年多,44岁的王德好对返湾湖中的各种鸟儿,渐渐熟悉起来。
返湾湖是位于潜江后湖农场境内的一处浅水型湖泊,临湖区域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王德好昔日的家,就在那里。
2016年起,潜江市启动返湾湖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开展退池还湿、围网拆除、渔民搬迁等一系列湿地修复项目,王德好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靠水吃水 行不通了
王德好本是农场皇装垸分场的农工。那里最靠近返湾湖,也是位置最偏僻的片区,农工大多是养鱼户。因为条件较差,大多数家庭都蜗居在年久失修的土坯房。很多地方连路都没有。贩子不愿来,养鱼收入不高。
2000年,王德好的大儿子出生,不幸被诊断为先天性残疾,需经多次手术治疗。孩子看病用钱、一家人的生计,全靠10多亩鱼塘。随着鱼苗、饲料等生产成本上升,鱼塘收益更加微薄,遇上灾情,甚至要亏本。王德好只能一次又一次向亲戚朋友借钱,饱受贫困和疾病的双重煎熬。2015年,他家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像王德好一样,皇装垸分场有10多家贫困户。“生活生产条件太差,几乎没有抗风险能力,但凡家里出点变故,有人生病或受灾,就会陷入困境。”湖北返湾湖湿地公园管理处经管科长高阳说。
农场党委副书记、场长赵忠海更是一语中的:“养鱼户收入低,鱼货品种单一、难出场都是原因,但更重要的是,长期围网养殖已导致返湾湖生态失衡、产出降低。不能继续下去了!”
渔民上岸 换个活法
2017年,湖北返湾湖国家湿地公园正式获批,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启动。返湾湖周边7个养鱼场、1.3万亩鱼池被划定为还湖区域,涉及搬迁安置养鱼户638户、3500余人。其中,湿地恢复重建区涉及到建档立卡贫困户23户,王德好家正是其中之一。
听说消息后,夫妻俩一连几天辗转难眠,除了故土难离,更多的是不安:老房子拆了,一家人住哪?退出鱼塘以后,靠什么为生?
这也是所有搬迁户的普遍心理。
农场干部开始挨家挨户讲解政策:按照人均30平方米的标准,为搬迁户新建还建小区。被拆掉的旧房子,按每平方米580元的价格予以搬迁补偿。新小区建好前,每人每月150元生活补偿和150元的渔民上岸补偿。农场职工每年还有600元人口身份田补偿,并由单位缴纳社保直至退休。还将组织辖区内企业举办务工招聘会,帮助失水渔民找到稳定工作。
王德好听后,一个人在操劳了大半辈子的水边站了很久。夜深了,他慢慢收起养殖竹竿、渔网,堆放在老房子的角落。“这些东西以后用不着了,就留在这里吧。以后我们换个活法!”他对妻子说。
2017年国庆节前夕,王德好一家和其他搬迁户集中搬离湖边。他拿着拆迁补偿款,找了一处两室一厅,暂时把家人安顿下来。
转产培训 发展产业
搬得出,还得稳得住、能致富。
赵忠海介绍,农场辖区有中国小龙虾交易中心等10多家企业,季节性务工需求量大,部分渔民就业得到有效安置。还有部分渔民由于年龄大、技能单一等因素,转产难度大。他们结合调研和专家建议,与潜江市农业农村局、潜江市劳动就业局联合开展渔民转产培训。2019年11月,举办了首场小龙虾养殖技术培训,现场火爆。
农场还根据实际,提供了一批公益性岗位。
40多岁的王德好被返湾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聘为专职巡护员,月工资2600元左右。2019年11月,经前期培训,他已学会操作手机巡护软件、识别当地常见野生动植物种类和一些基本的鸟类救护知识,正式上岗。
他的妻子和10多个年老体弱的贫困户,被农场聘为保洁员,工作时间较为宽松,月收入1500元左右。
最令王德好夫妻俩高兴的是,他们家的还建房已经快装修好了,准备国庆节正式搬进去。说起自己的新家,王德好喜滋滋:“三室两厅,120多平方米,还有天然气和电梯,真是想都不敢想!”
他说,今年脱贫肯定没问题,自己还想报名下一期渔民转产培训,学习养殖小龙虾,发展点产业,“之前靠政策,以后我要靠自己,把好日子越过越好!”
来源: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彤 通讯员 潘耕 杨军
责任编辑:谢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