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俊:浅论低水平重复无效参与的代价和影响,浮想小龙虾养殖业健康发展的方向与途径!

©原创   2020-07-22 09:50  




作者:毛泽俊(民间养殖高手,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特聘专家,稻虾"繁养分区"模式创始人,垄上水产特聘讲师。280亩8年实战千锤百炼。融合理论,紧贴实战,常年为全国各地小龙虾养殖户进行塘口技术服务,多次受邀为有关企业进行内部培训服务!一直专注于小龙虾养殖技术升级,模式转型,积极为行业持久长远健康发展建言献策和提供塘口示范。其技术进展受了行业媒体的广泛关注与密集报道。有关文章被大量阅读和转载。

说明:本内容由毛泽俊老师授权、审核后发布。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2020年,

小龙虾养殖经受了一些洗礼,

引发了一些阵痛促进了一些思考

催生了一些革新推动了一些进步

这是好事,为什么呢?

主要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


再也不担心盲目无序无限扩张的风险和恶果。

再也很少见到那些用少部分真理,裹挟绝大部分私利的忽悠、愚弄和欺骗。

再也不担心重虾轻稻的投机。

吹牛的人少了,学习的人多了,这个行业的质量在提高,技术在发展,知识营养在增强,观念在优化,核心竞争力在积聚。

这样子够不够?远远不够。

只能说,这个过程很有必要

允许有个阶段性过程。

不能超时太久

否则误人青春,破坏生态,

得不偿失,遗患重重。

一、为什么很有必要?

2015一2018年这三年间,每到年底,方圆100公里,任何方向,挖掘机作业昼夜不停。
挖水田者有之,挖旱田者有之,改鱼塘者有之,围河滩者有之,其疯狂程度令人咋舌。
虾苗价格一飞冲天,上市高峰成品虾阶段性供应过剩价格触底。新养殖户要么血本无归,多年积蓄被掏空;有的甚至负债累累,远走他乡;更有人一病不起,家庭破碎。
很多人对水产一无所知却满怀憧憬,被一些人树的假典型欺骗,被一些人断章取义的句子忽悠,被一些人传销式洗脑设局下套,造成投入品反复式无序无效倾倒,导致水土资源环境污染极其严重。
盲目投机之风盛行,贬低传统粮食种植的价值和意义,稻渔综合种养“一水两用、一地双收、模式切换、循环发展"的初心,导致乱象丛生,遗患无穷。今年,虾价回落,那些旱地无水的养殖户其支撑之苦无以言表。
高价卖苗来支撑主要收入,注定是击鼓传花的把戏,难以长久。靠追求超高产量而没有规格品相,注定是以污染环境、恶化生态、还推高风险为代价。一旦供需达到临界点,虾价回落,更是得不偿失,梦碎田野。

二、为什么不能年长月久?

稻渔综合种养的初心是立足人多地少的国情,打破小农经济的局限,解决常规种养植业利微、传统养殖业风险高的矛盾,通过模式创新,依仗技术经验,实现种养立体循环,充分利用稻田阴蔽天然的优良生态,争取经济效益,兼顾环境生态平衡,拓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之间的最大空间和潜力,促进富民增收。
盲目无序扩张,必然是违背自然规律,打破供需平衡,迎来阵痛和惩罚。过度跟风投机,甚至重虾轻稻,既违背了稻渔综合种养的初心,又推高了经营风险,还可能触碰政策红线,显得十分弱智,更是滋生骗子横行、虚妄欺诈成风的存在条件。
为什么不允许无限期僵持?
经济压力不允许,连续亏损谁扛得住?
环境生态不允许。
政策红线不允许脱离稳粮增收的主线。
观念更新,技术进步,理性回归不可能再有谎言,忽悠,欺诈,愚弄
我们的出路在哪里?
遵循自然规律,低湖田,水源便捷通畅,做到易养好卖,成本减少,风险降低,效益稳定。
优胜劣汰,接受市场洗礼,借残酷的市场竞争让盲目者清醒,让投机者理性,促无知者学习,逼低水平重复无效参与者退出序列,不浪费青春,不践踏资源,不破坏生态,不污染水土环境。
支持技术升级和模式转型,提倡科学管理,考验灵活生产经营,推动高水平高质量可持续健康发展。
2020,我们一起加油!(作者:毛泽俊)



-----------------------⬇️------------------------


2020年的小龙虾产业艰难前行

生产端普遍出现虾苗没销路、小虾烂市

传统稻虾模式养殖户叫苦不迭

而消费端大虾供不应求

优质大虾相比去年同期屡创新高


如何进行虾稻种养模式转型升级?

如何在虾稻田里养出大虾?

稻虾“育养分区”养殖模式

经历4年实践检验

不仅成功申请了技术专利

还在多地交出了傲人的成绩单


具体怎么进行“育养分区”?

湖北省渔业科技超市邀请

“育养分区”技术专利持有者毛泽俊老师

为广大小龙虾养殖户带来精彩直播

《我来教你养大虾——小龙虾“繁养分区”技术》

2020年7月24日 周五 19:30


扫下方二维码收看本期直播


(编辑:薛骁;来源:“垄上社群”微信公众号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https://img.cjyun.org.cn/a/10670/202007/b21f3c667f632eb230c494eed05f377f.jpeg-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