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受洪水袭击的养殖水体,时常发生以下情况:
一是精养鱼池水体肥度降低,养殖鱼类逃逸。为挽回损失,养殖者的苗种投放密度增加,投饵施肥力度增加,没有注重水质的变化,最终得不偿失。
二是相对较大的养殖水体,洪水期间,有较多的营养物质,包括生物体进入水体,使水质恶化,影响水产品产量。此外,一些池底种青养鱼(虾)的鱼池和堤埂较高的虾稻综合种养池塘,因其中的植物被水一下子淹没,造成植物死亡、腐烂分解,进而影响水质,波及水产养殖。
为解决上述问题,特介绍一些相关的水质调控技术。
一、pH值(酸碱度)
淡水养殖一般要求pH值6.5-8.5之间,最适范围7-8.5。
1.养殖水体pH值过低 pH值低于4.4,鱼类死亡率可达7-20%,低于4以下,全部死亡。pH值低于6.5时,鱼类血液的pH值下降,导致鱼体组织缺氧,表现缺氧症状,出现浮头现象。pH值降到5-6.5时会引起水中嗜酸性卵甲藻的繁殖,引起卵甲藻(打粉病)鱼病的发生。pH值过低时,水体中S2-、CN-、HCO3-等转变为毒性很强的H2S、HCN、CO2。pH值低于6时,水中90%以上的硫化物以H2S的形式存在,增大了硫化物的毒性。
2.养殖水体pH值过高 pH值高于10.4,水生动物的死亡率可达20-89%,高于10.6时,可引起全部死亡。pH值过高,则腐蚀鱼的鳃部组织,使鱼大批死亡。碱性水会使孵化中的鱼卵卵膜早溶,引起胚胎过早出膜而大批死亡。pH值高于8,水中大量的NH4+会转化为有毒的分子氨。碱性环境下会使小三毛金藻大量繁殖,其产生的毒素可使鱼类中毒死亡。强碱性的水体还影响微生物的活性。
3.pH值调节技术 要经常测定水体pH值。发现异常,及早应对。
1)水体pH值过低时的调节技术
一是定期泼洒生石灰水。水体呈酸性的鱼池要定期泼洒生石灰水,每次每亩水面用量10-20公斤。
二是使用pH调节剂。
三是施用有机质含量较高的生物肥。
2)水体pH值过高时的调节技术
一是加注新水,以降低水体的pH值。
二是用氢氧化钠调节。施用时要注意少量多次。方法是将氢氧化钠调配成1%原液,再用1000倍水冲稀,然后一边加水一边泼洒,以避免引起局部碱中毒。
三是使用水改剂,如稳定性二氧化氯等。
二、溶氧
1.溶氧是水生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之一。养殖水体中的溶氧量一般在5-8mg/L,至少应保持在4mg/L以上。水中溶氧主要来源于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耗氧最多的为浮游生物(晚上)、细菌的呼吸作用和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溶氧不足时,氨和硫化氢难以分解,危害鱼类健康。溶氧量充足,则可改善鱼类的生活环境,降低氨氮、亚硝酸态氮、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浓度。
2.鱼缺氧时,鱼类烦躁不安,呼吸加快,大多集中在表层水中活动;缺氧严重时,鱼类大量浮头,游泳无力,甚至窒息而死。溶氧量5mg/l以上时,鱼类摄食正常;当溶氧量降为4mg/l时,鱼类摄食量下降13%;而当溶氧量下降到2mg/l时,其摄食量下降54%,有些鱼已难以生存;若下降到1mg/l以下时,鱼类停止吃食,大部分鱼不能生存。
当溶氧量饱和度达150%以上,溶氧量达14.4mg/l以上时,易引起鱼类苗种产生气泡病。
3.溶氧日常管理技术
一是放养密度要合理,避免追求高密度而引起的长期缺氧。
二是采用水质改良剂,增加水体溶氧。
三是水体溶氧过饱和时,可采用泼洒粗盐、换水等方式逸散过饱和的氧气。
四是合理使用增氧机。
五是制订合理的投饲计划,减少残剩饲料等有机物质的耗氧量。
六是适时施肥,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增加溶氧水平
三、氨氮
1.水中的氨氮以分子氨和离子氨存在。分子氨对鱼类是有很大毒性的,而离子氨不仅无毒,还是水生植物的营养源之一。分子氨的主要来源是沉入池底的饲料肥料、鱼类排遗物和动植物死亡的遗骸。分子氨可以通过硝化及硝化作用转化为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或以氮气形式散逸到大气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可被水生植物消耗和底泥吸附。
2.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规定分子氨浓度应小于0.02mg/l。分子氨可通过鳃、皮肤进入鱼体时,增加鱼体排氨负担,同时使鱼血中pH值相应升高,影响鱼体内多种酶的活性,造成机体代谢功能紊乱。表现为鱼行动迟缓、呼吸减弱、丧失平衡能力、侧卧、食欲减退,甚至引起充血,呈现与出血性败血症相似的症状。分子氨过高时,会使鱼类产生毒血症,抑制鱼类生长、繁殖,甚至死亡。当分子氨达到0.05-0.2mg/l时,鱼的生长速度下降。分子氨浓度达到0.2-0.5mg/l时,则对鱼类产生轻度毒性,容易发病。若超过0.5mg/L,对鱼类的毒性较大,极易导致鱼类中毒、发病,甚至大批死亡。
3.控制氨氮的措施
一是根据天气状况,开增氧机1-2小时,以便池水上下交流,将上层溶氧充足的水输入底层,降低分子氨的浓度。
二是利用底漏管或剅管,排出底层20-30厘米水,并注入新水。
三是使用微生态制剂、增氧剂、使用氧化剂,如稳定性二氧化氯等。
四是泼洒沸石或活性炭。一般每亩使用沸石15-20公斤或活性碳2-3公斤,可吸附部分分子氨。
五是可种植水生植物吸附分子氨等有毒物质。
四、亚硝酸态氮
1.亚硝酸态氮是有机物分解的中间产物,极不稳定。当氧气充足时,它可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硝酸盐,但也可在缺氮时转为毒性强的分子氨,其中温度对硝化作用有较大影响。硝化细菌在温度较低时,硝化作用减弱,氨氮较难转化为亚硝酸态氮。
2.对鱼类的毒害作用 亚硝酸态氮能与鱼体血红素结合成高铁血红素,失去与氧结合能力,造成鱼类缺氧死亡。一般情况下,亚硝酸盐含量(以氮计)低于0.1mg/l时,不会造成损害;达到0.1-0.5mg/l时,鱼类摄食降低,鳃呈暗紫红色,呼吸困难,游动缓慢。含量高于0.5mg/L时,鱼类游泳无力,鱼体柔软,臀部底面呈黄色。当超过2.5mg/l时,鱼体出现中毒症状。严重时导致死亡。
3.亚硝酸态氮控制技术
一是开增氧机增氧,使硝化作用完全,减少亚硝酸盐数量。
二是制订合理的放养密度和投饲计划,提高投饵技术水平,减少饲料残渣的剩余和过多排泄的粪便。
三是适当排放部分老水,灌注新水。
四是使用水改剂。
五、硫化氢(H2S)
1.硫化氢具刺激、麻醉作用,在有氧条件下不稳定,可通过化学或微生物作用转化为硫酸盐。缺氧条件下,含硫有机物经厌氧菌分解而产生硫化氢。
2.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规定硫化物的浓度(以硫计)不超过0.2mg/l。某些特种鱼类或苗种对硫化物的适应浓度在0.1mg/l以下。硫化氢的毒性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硫化氢通过鱼鳃表面和粘膜被吸收,与组织中的钠离子结合形成具有强烈刺激作用的硫化钠,并与铁相结合,使血红素量减少,影响鱼类呼吸。底层水中的活性铁,可将其转化为无毒的硫或硫化铁。
硫化氢对鱼类具有较强毒性。硫化氢含量达0.1mg/l,就可影响幼鱼的生存和生长。当达到6.3mg/l时,可使鲤鱼全部死亡。中毒鱼类的主要症状为鳃呈紫红色,鳃盖、胸鳍张开、鱼体失去光泽,漂浮在水面上。
3.控制硫化氢措施
一是提高水中含氧量,可每亩泼洒300-500毫升双氧水.
二是栽种水生植物。
三是使用水改剂和底改剂。
六、灾后易出现几种水色的调空技术
1、调节池塘红水 。池塘水色变红主要是由于硅甲藻或金藻成为优势种群而引起,通常情况下无大碍,但一旦天气突变,造成藻类大量死亡,便会产生毒素而致水体恶化,甚至直接导致鱼中毒死亡。因此,池水一旦变红,必须及时改良。在天气晴好时,先用四季安或季胺盐碘等泼洒消毒,第2天再用水产em菌液全池泼洒1遍,3天后再视情况追肥1次。
2、调节池塘黑水。 当池水呈黑色,表明池中较多有机质未得到及时转化,如残饵、动物残体、排泄物、池底腐殖物等,这些物质腐败后,消耗大量溶氧,极易产生硫化氢、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危害水生动物健康,使其免疫力下降,导致病原微生物侵染,甚至发生鱼泛塘现象。一旦发现此种黑水时,第1天~第2天分别施用1次双氧氯等含氯药物,氧化过多有机质,待3天后,用水产em菌液全池泼洒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