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扎根鄂西扶贫一线13年

2020-08-26 08:52   楚天都市报   陈倩

董高到天落水村,看村民们打年货

盛夏的鄂西南,满目苍翠。从恩施市人武部到天落水村,498道弯,对常人是一种煎熬,但对董高却是挥之不去的乡愁。

董高,恩施市人民武装部原部长,现任甘肃省酒泉军分区副司令员。他扎根鄂西扶贫工作一线13年,先后4次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承担7个村的对口帮扶工作,荣立三等功2次,2019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今年8月1日,中宣部和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发布“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董高是湖北省唯一一位,也是国防动员系统唯一一位入选的军人。

帮助残疾户养石蛙致富

1993年,董高应征入伍。作为恩施土家娃的他在部队当兵、考学、提干。从战士到军官,职务越来越高,回家愿望也愈发浓烈。

2017年,在扶贫一线奋战了10年的董高,主动要求把自己的对口扶贫村,从条件相对较好的恩施市新塘乡换到当时条件更差、位置更偏、任务更重的红土乡,这里也是他的家乡。

董高“自讨苦吃”,很多人不理解,可董高心里清楚。“小时候,乡亲们没嫌弃我家穷,牙缝里挤出钱供我上学,现在我又咋个能嫌弃他们?”

贫困户张岸锋,自幼残疾。生意失败、妻子出走,生活陷入困境,他对生活失去信心,一度破罐子破摔,靠政府救济过日子。“你有一双手,没有过不去的坎。”董高听说后,主动找上门来,像大哥一样关心他、开导他。

董高发现,张岸锋家紧邻优质水源,随即主动帮他联系无息贷款10万元,并请专家指导他搞起石蛙养殖,经过帮扶,张岸锋的养殖越做越大,年收入达20多万元,还通过股权分红为12个贫困家庭带来收益。

带领乡亲们修通路和桥

和很多扶贫干部一样,董高的扶贫之路也是从修路开始。

在燕儿坡村扶贫时,他亲身体验到了乡亲们的艰辛。5公里的出村路,走出去要3个多小时。2008年,在董高的积极协调下,路修通了,村民进出方便了。

可是没多久,突如其来的洪水冲毁了新修的路。村干部怕给部队添麻烦,没把消息告诉董高。谁料第二天,董高主动找上门来。他说:“路一定要通,可以承受失败,但我绝不放弃。”很快,路再次修通。

9年后,回到红土乡扶贫的董高,要为乡亲们修桥。

董家河是红土乡和新塘乡的分界河,两地村民往来靠一座简易木桥。多年来,累计有20多人在过河时不幸溺亡。2018年8月,大桥正式破土动工。可没多久,工程被迫停工。大桥引桥部分要占用邻乡道路,对方阻止施工。董高主动沟通,摆事实、讲道理、叙乡情,“事可以好好谈,但乡亲们的期盼绝不能耽误!”

在董高的坚持下,双方达成和解。不到一年,一座新桥横跨董家河两岸。村民在桥头竖起纪念碑,取名“军民连心桥”。

打造网红旅游地助发展

云雾缭绕、山色如黛,吊脚楼依山傍水、古朴雅致,与山水田园融为一体,仿佛人间仙境。这是红土乡天落水村马弓坝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曾在这里取景。

董高小时候就去过马弓坝组,那里的老房子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能守着金山喝稀饭,马弓坝组可以搞旅游开发,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他和驻村工作队,为天落水村做了全面的发展规划,其中马弓坝组以古村落保护为主。要开发,先保护。他们争取到乡村振兴资金300万元,“要吸引游客,路要修、设施要改善、宣传也要跟上……”董高为这里操了不少心。

如今,这个偏远的山村逐渐被更多人关注,一些游客组团来玩,一些年轻人选择回村创业。红土乡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董高告诉记者,在酒泉,他依然联系着瓜州县的两个贫困村。从湖北到大西北,扶贫的道路延伸了1800公里,他依然在路上。


图文来源:楚天都市报 记者陈倩 通讯员田国松 何武涛

责任编辑:许蓓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670/202008/76e2628e019506d48c5a6acc8390aa95.jpeg-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