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青铜文物修复保护记:成堆"脆锅巴"拼出数十条"龙"

2020-09-17 08:48   湖北日报   海冰

9月15日,参加“考古出土曾国青铜文物保护修复项目验收会”的专家组成员,前往我省随州、枣阳、京山考察出土文物修复现场,大量青铜器精美的纹饰、丰富的铭文,令专家们流连忘返。很难想象,这些文物刚出土时很多残破不堪、锈蚀斑斑,在我省“文物医生”历时5年多努力下,跨越数千年重现神采。

项目领队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方勤馆所长向中国国家博物潘路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介绍文物发掘情况

专家查看京山苏家垄文物修复情况全景

工作照-超景深显微

顶级团队为文物全面“体检”

近年来,我省曾国考古不断有重大新发现,自2016年起,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分批对千余件病害复杂、损毁严重、急需保护的青铜文物涉及文物保护修复方案,向国家文物局申报并获批。其中包括叶家山墓地出土950件(套)、郭家庙墓地出土的263件、苏家垄墓地出土的62件。

对文物病害分析评估,是文物保护修复的重要一环。考古出土曾国青铜文物保护修复项目整合国内文物科技最前沿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关力量,组建了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轴,北京大学、中科院光机所等为轮的科学测试分析团队。

项目立项之初,这个庞大的分析团队就发挥各自优势力量,做了大量的工作,得到了海量的X光片成像、X荧光、X衍射、拉曼光谱及扫描电镜能谱等仪器分析数据,通过科学的解析和数据处理,对出土的青铜文物做了全面的“健康检查”,以确定文物的材质、工艺、微观结构、病害原因、病害机理,制定出相应的保护技术方案,确保文物病害得到科学有效的治理。

项目负责人、湖北省博物馆研究员李玲介绍,大量的定量分析,让保护修复工作有的放矢。项目组对郭家庙出土47个样品拍摄648张偏光显微观察图片,观察锈蚀物的颜色、分布、厚度、层次,从而为每一件文物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修复方案;对叶家山出土276件(套)青铜器进行了X射线成像检测,准确定位铭文位置,从而精确地揭示、保护其承载的历史信息。

毁兵

京山苏家垄M88:1,2“曾伯漆“修复前

京山苏家垄M88:1,2“曾伯漆“修复后

随州叶家山M111:499,500棺翣修复前

随州叶家山M1:014罍修复前

随州叶家山M1:014罍 修复后

为变形青铜器研发矫形平台

随州叶家山墓地M111墓葬发掘过程中,考古队在棺椁底部清理出成堆的“脆锅巴”状青铜碎片,这些碎片金属性能基本丧失,形饰复杂、多样,相互叠压、错位,变形、断裂严重,未见一件完整器物。面对这些大小不一的碎片,是放弃还是硬着头皮上?项目组毫不犹豫,投入超过3名专业技术人员仔细比对、拼接了近半年,才基本厘清这2000余块残片对应的器物及位置关系,初步认定其为丧葬用品。

后续又投入了多名专业技术人员,花费近一年对其表面进行清理、形制结构进行复原,最终清理出7类202件(套)丧葬用品,其中数十件龙形棺椁饰品及一对铜持柄钺,尤为珍贵。如今,包括这批精美饰品在内的300余件文物,惊艳亮相随州博物馆推出早期曾国·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展览,吸引专家组频频掏出手机拍照。

“其实,修复团队面临的首要问题和难点还不是碎片化,而是大量高度扭曲变形的青铜文物的矫正。”李玲说。走进苏家垄青铜器保护修复实验室,各种工具琳琅满目,其中大量异形工具、自制工具。西周青铜礼器厚重古朴,一旦扭曲变形,极难恢复原始形貌,因此,项目修复团队根据青铜文物铸造工艺、合金成分及腐蚀程度分析结果,结合金属工艺学、机械制造学、现代工程力学等学科知识,研发设计了一套极具针对性的变形青铜器矫形平台。该矫形平台可通过不同配件的组合,对不同形状、大小的青铜文物从各个方向施加压力和拉力,同时配合变形部位逐步定点加温的方法,实现不用一“榔头”、一“斧头”,不损伤青铜文物的固有结构,恢复高度扭曲变形青铜文物原始形貌。

相比传统青铜器修复中,对严重扭曲变形器物先肢解成小片再进行矫形焊接的方法,该技术最大限度地遵循了文物保护最小干预原则,目前,该青铜文物矫形平台正在申请专利。

除了恢复其形制、外貌外,文物修复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尽可能地揭示被掩盖的历史信息。叶家山墓地140座墓葬中随葬大量的青铜兵器,种类包括剑、戈、戟、钺、斧等,但几乎基本上所有的青铜兵器均被折弯或折断成数截。早期的修复人员见到此类器物的反应一般是:这些器物遭受不同程度损坏,应给予矫形、焊接修复。但随着对这类器物深入进行考古学观察,可以确定这类随葬属于“毁兵”葬的范畴,该团队遂选择了对折弯或折断的青铜兵器“不作干预”,保留其“毁兵”葬俗这一重要历史信息。

此外,该墓地出土一件提梁卣,其盖基本完全破碎,团队修复人员采用超景深显微镜对器盖表面形貌观察,发现了疑似打击痕迹,推测叶家山墓地不仅存在着“毁兵”,可能还有“毁器”的存在。为了保留提梁卣这一重要信息,避免对今后考古学研究的干扰和影响,团队仅恢复了器盖结构,未对其进行矫形处理。

枣阳郭家庙CK1CH12:2缨座修复前

枣阳郭家庙CK1CH12:2缨座修复后

枣阳郭家庙M1:556缨座

枣阳郭家庙M43:3簠器身X光片

京山苏家垄M88-11“垓夫人孟芈克母”簠铭文

透过青铜器分量 可知国力之强弱

有专家说,纹饰是青铜器的语言,那铭文更是青铜器的自白。修复团队通过对青铜器表面污染物、层状堆积等的处理,尽可能完整地揭示青铜器的纹饰、铭文、制作工艺等信息,为深入研究提供了可能。

苏家垄M79墓出土的多组组合礼器,其中鬲、簋、盘等多件铜器上有铭文“曾伯桼”,可知其墓主人诸侯级的“曾伯桼”。其夫人墓M88也出土多件铭文青铜器。通过清理这些器物的铭文发现,M88的一件曾伯桼壶,其上有铭文161字,对曾伯桼业绩品德极力赞美,称其“克逖淮夷”,即能够治理淮夷;且自我勉励,以身作则;性格温和,恭敬有威严。铭文还特意注明“用其喬缪,惟玄其良,自作尊壶”,是说挑选好的铜料,用了好工,作了这件铜壶。但令人费解,这件墓主人如此重视的器物,出自其夫人墓。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称,多种证据表明,“曾伯桼”应是当时行使国君权力的人,他娶了一个楚国女子“芈克”为夫人。从曾伯桼牙齿磨耗鉴定看,其死亡时间约为三四十岁左右,去世时间比其夫人早。

但这些出土器物及铭文背后,是怎样的葬俗,或者是反映了怎样的曾楚关系,亦或楚国女子在曾伯桼死去是否曾掌权,考古专家表示,这些推测需要更进一步研究。

苏家垄墓地青铜器清理出的大量铭文还涉及诸多历史信息,“番”“黄”“宋”“齐”等铭文提供了研究曾国与诸侯国关系的重要史料。在苏家垄已修复完工的青铜器矩阵中,有两件出自女性墓葬的鼎,其形制和纹饰等呈现出淮河流域黄国的风格,推测为黄国女子的陪嫁品。从事科技考古研究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崔剑锋,一眼看出这两件器物分量明显偏轻,相比之下,同类曾国器物用铜更足。他称,铜料在当时是战略物资,铜的拥有量是一个诸侯国国力的直接体现。从曾国出土大量青铜器看,当时的曾国实力绝对不容小觑,大量铭文及史料也证明,曾国当时“克逖淮夷”,在“金道锡行”中扮演重要角色,也就是将铜料从南方运往中原王朝的青铜之路上发挥重要作用。


图文来源:湖北日报 全媒记者海冰 通讯员供图 卫扬波 郝勤健

责任编辑:许蓓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670/202009/28db0a916ac289c5771eba746601bed1.jpeg-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