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桥米有机种植基地开镰 精收细打只为颗粒归仓

2020-10-13 09:05   湖北日报  

“收割机准备!三、二、一,开镰!”9月26日,京山市国宝桥米石龙有机种植基地,随着一声号令,3台收割机轰然启动,在稻浪起伏中往来穿梭,“大口”吞进金黄的稻穗,青色的秸秆粉碎后从车尾吐出。

站在田埂远眺,秋风吹落一地金黄,沉甸甸的稻穗频频点头,丰收的喜悦油然而生。“今年预计每亩增产20斤。”国宝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吴铭高兴地说。

国宝桥米深耕湖北33年,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也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湖北“一袋米”工程主体企业。石龙基地是国宝桥米种植基地之一,5900亩稻田一眼望不到边,其中2000亩种植优质有机桥米。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吴铭说,国宝桥米在收割、转运、加工等多个环节“锱铢必较”,最大限度减少浪费,争取颗粒归仓。

“机收环节特别关键。首先是选好收割时机。”吴铭拔起田边稻穗,“你看,叶青谷黄,九成熟,收割时自然脱落的可能性小。要是等到十成熟,收割机一碰,稻谷会脱落掉到地上,收不起来。”

“调整好收割机参数也很关键。”吴铭说,收割机要勤保养、多调整,特别是要精细调整喂入量、带出率等参数,避免因为收割机操作不当造成“跑粮”。

“还要注意控制稻谷水分。”吴铭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水分越大,“跑粮”越多,所以要在晴天收割,最好是等到上午露水干透,最大程度降低机收损失率。

目前,收割机机收损失率一般在5%左右,“我们精收细打,把机收损失率控制在2%左右,相当于每亩地多打了三五十斤谷。”吴铭自豪地说。

说话间,收割机已经“吃饱”,驾驶员将收割机“肚子”里的1500斤稻谷“吐进”运粮车。运粮车把稻谷转至集并点,再由大车转运至工厂烘干,稻谷全程不落地,既降低了损耗,又避免了污染。

“运输环节闭环管理,生产加工也是精打细算。”湖北国宝桥米有限公司生产运营总监张德斌带着记者参观国宝桥米生产线。

称重、去石、碾米、分级、抛光、色选……经过十多道工序,一袋袋国宝桥米走下生产线,即将进入千家万户。“我们不断优化工艺,减少碎米率,把稻谷的出米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直接增加了大米产量。”张德斌说。

即使是碎米,也得到了有效利用,可以用来酿造啤酒或制作米粉。

“一粒米,千滴汗。我们要让每一粒米都能得到充分利用。”张德斌说。

图文来源:湖北日报

责任编辑:张雯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670/202010/a02a49c72257dbdc35cef30494d3d1a1.jpg-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