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黄梅:能人返乡“三把火”,落后乡村被盘活

2020-11-05 16:45   新华网   胡诚

村中随处可见党建文化墙

深秋,金色的阳光洒在湖北省黄梅县停前镇潘河村起伏的山岗上。

一路进村,新修的水泥路宽敞干净;崭新的路灯整齐站立在道路两旁;统一粉刷的村居透着古朴的乡土气息;各色树木、花草和竹林掩映在房前屋后;穿行村间的潘河水及村里大大小小的池塘水质清澈、赏心悦目;收割后一片金黄的田野里,几只觅食的大白鹅正伸长脖颈欢快地歌唱……

眼前的潘河村,呈现出一幅美丽的乡居图。那写在墙体上的大字“建设美丽潘河,共享美好生活”是潘河村人共同的心声。

“如果你们去年来,村里又是另一番景象。”一处修砌着水泥护岸的小池塘边,正在洗菜的二组村民王金凤主动打开话匣。

她家附近的这片区域,原来是多年堆积的垃圾场,荒草遍地,脏乱不堪。“池塘过去就是个臭水沟。你看现在,好了不止上百倍。这真要感谢潘书记。”

王金凤说的潘书记,就是能人返乡担任村支部书记的潘正盛。能人返乡“三把火”,不到一年时间,村庄气象一新,活力重现,在村民心头点燃致富的希望。

“我不是脑子热,是心里热”

“80后”的潘正盛是武汉一家民营企业老板,企业规模、效益都不错,一年产值近亿。他还是黄梅县政协委员,平常热心公益事业。他们一家老小多年前就已搬离故土,过上大都市生活。正常情况下,潘正盛很难与家乡再产生紧密交集。

然而,一年前,停前镇领导邀请潘正盛作为能人返乡时,他的人生轨迹开始发生变化。

停前镇潘河村位于黄梅县北部山区。这个让潘正盛带着深刻成长记忆的村庄,一度成为令当地党委、政府头疼的一块“心病”。

村里长期管理混乱,干部队伍涣散,干群关系淡漠,事业发展多年停滞不前。2019年7月,潘河村被湖北省委组织部确定为软弱涣散村,让停前镇党委、政府倍感压力。

调整潘河村“两委”班子很快提上日程。潘正盛作为从当地走出去的知名企业家,被镇委镇政府列为重要人选。

质疑和争论也不少。

“潘正盛多年在外经商,能胜任村委会工作吗?”

“他是个企业家,有自己的事业,会不会一时头脑发热,今后工作能否安心?”

关键时刻,停前镇党委书记於小平在全镇干部大会上一锤定音:“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凭我们对潘正盛同志的了解,他是一位有能力、有责任、有奉献精神的人,肯干事,能琢磨事。更重要是能带来市场理念、思路创新,相信他能带领潘河村改变目前现状。”

担心还来自潘正盛的家人。“为社会做贡献的途径有很多,企业照章纳税、拉动就业不也是做贡献?再说一家老小都不在家乡,你何必要一个人跑回去找罪受?”

但潘正盛主意已定,“我不是脑子热,是心里热。组织上给我信任,我有责任为家乡出一份力。”作为土生土长的潘河村人,潘正盛清楚自己内心的初衷,就是想让家乡彻底改变模样。

2019年12月28日,潘正盛走马上任,正式担任潘河村党支部书记。

党员就应该冲锋在前

上任后,潘正盛才真正了解到潘河村软弱涣散的真实现状:村干部很少上班,村里工作无人抓,党员会议基本开不起来。周边村建设红红火火,潘河村多年沉寂,在全镇21个村里排名垫底……

落后的不仅是经济,村容村貌也让人看着揪心。

村里白色垃圾满天飞,人畜用水混一起……脏乱的村湾环境让潘正盛感到肩上担子的沉重。

作为企业家的潘正盛清楚,环境可以改变,产业可以谋划,但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组织,没有一支过硬的队伍,一切都是白搭。

抓党建、带队伍、正作风,他烧起的第一把“火”,针对的就是组织涣散。他带领党员干部在全村各处建起党建微景观、文化墙,强化党建阵地。

他找党员交心谈心,分析情况谈设想,提出用3年时间把潘河村建成党建示范村。通过统一思想,明确目标,让党员干部逐渐鼓起信心和干劲。

上任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这给潘正盛为首的新一届村委会带来严峻考验。那段时间,他吃住都在村委会,没有休息过一天。他发动全体党员干部抓防控,还自掏腰包为每一位党员统一订购了冲锋衣,誓言“党员就应该冲锋在前”。

最终,潘河村经受住了疫情的考验。村里82岁的老人潘锦绣情不自禁写下一首打油诗:党群协力同奋战,驱病灭毒无增生。复工复产都开启,万众欢呼党英明。

路灯亮了,群众的心也亮了

潘正盛的第二把“火”,直指长期“欠账”的村级建设。

他明白,空话一堆不如实事一件。想要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必须靠实干。

他带领党员紧锣密鼓拉开了美丽乡村建设步伐。

一条条崭新的水泥路四处延伸;全村所有房屋外墙统一进行了美化;今年路灯实现了全覆盖,村民再也不用摸黑走道;6座新建公厕分布村中,外墙用白色或绿色,外人来村如同到了旅游景区;村民家中的旱厕也全部改造成水冲式厕所,在外的年轻人回乡再不用为厕所犯愁。

潘正盛带着众人肩挑背扛,搬走了一座座垃圾山,建成了一个个绿化带。村中的水塘经过清淤改造荡漾出一汪汪清水。

“路修平了,村民的气也平了;路灯亮了,群众的心也亮了”。眼看着村庄一天天变美、一天天变样,村民由最初的怀疑变成信服,与村干部的心也越贴越近,自发参与到村里建设中。

“今年清明节,村里在山上套种油茶,满山都是人,每家每户都出工出力,原本5天的任务5个小时就完成了。”村民蒋安国说,那种热火朝天的场景令他一直难忘。

一条刚铺设完的水泥路旁,76岁的村民王菊梅穿着胶鞋,接上长长的水管义务为路面浇水维护。“村里建得这么好,我也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她说。

王菊梅的老伴潘国先是一位老党员。这位年逾80的老人感叹道,多年前,潘河村曾是全县的红旗村。如今村里的变化,让他仿佛看到当年融洽的干群关系又回来了。

为长远发展谋划致富“前橙”

乡村长远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

潘正盛介绍说,在县里和镇里的支持下,村委会经过多方考察并向华中农业大学专家请教,最终决定引进一个柑橘品种,发展柑橘产业。

这个品种最早由华中农大和黄石市阳新县一家农业合作社从日本引进,因为果肉甘甜,无籽或少籽,很受市场欢迎并畅销,目前在阳新已实现规模种植,成为当地一大特色产业。

经过华农专家的考察鉴定,潘河村的土壤、气候、温度等都非常适宜柑橘生长,甚至条件更好。潘正盛说,这个柑橘品种必须有机种植,不能用化肥,否则果树就毁了,对生态保护有利。而且可挂果到12月底,可贮存到2月份,正好赶上春节旺销季节,不愁销路。

目前,村里已规划一期种植100亩,3年达到500亩,最终把千亩荒山变成柑橘园。潘正盛估算,发展柑橘产业,3年内村集体年收入可达50万元,并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他还给柑橘取了一个品牌名称,叫“前橙”。“这寓意‘远大前程’。”他说。

村民在清澈的池塘中洗菜。


图文来源:新华网 胡诚

责任编辑:许蓓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670/202011/2758b3adc93068310ef47a415d5f0649.jpeg-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