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来了注意添衣!湖北未来十天低温阴雨

2020-11-19 15:11   楚天都市报   陈希 李辉

昨天白天,还有人穿着短装

昨晚,雨中的雄楚大道

11月以来,秋姑娘的心情有一点点亢奋,持续温暖,斑斓植物与天高云淡联袂绘制醉秋图,以至天气导演沉醉多时,猛然惊醒:“不好,冬的时辰快到了!”于是乎,紧急调来一批精锐的强冷空气接力南下,制造雨雪,以寒潮的标准剧烈降温,温暖秋日或就此别过。

昨日傍晚6时40分,打雷下雨,雨哗哗,即宣告冷暖空气开始交战了。

多地打破高温纪录

“看衣服是夏天,落叶子像秋天,查日历原来是冬天。”立冬10多天了,昨日上午武汉街头很多市民还在穿短袖,陈先生有了些许感慨,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

不仅是市民朋友对气温表示奇怪,武汉中心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王珊珊也有同感:“11月中旬了,气温确实好高啊!”

气象监测显示,昨日武汉国家级气象站中,偏北的气象站当日最高温在23℃至25℃,最南端的江夏站在中午时分达到28.1℃,从历史同期高温排位来看,该站排名第5的是1998年11月15日的29.4℃,昨日的高温与之比较接近了。

同一城,北部和南部气温相差较大,为啥?“因为冷空气已由北入武汉,而南部尚未来得及渗透。”王珊珊指着监测图说,早晨还在刮偏南风,午间武汉北部才开始转偏北风。

全省来看,昨日鄂东南升温够强劲,洪湖、嘉鱼、崇阳、通城、通山、咸宁、鄂州、武穴、蕲春、黄梅和浠水的高温在28℃至30℃,30℃以上的有赤壁、大冶和阳新。

其中,大冶、崇阳、黄石、阳新、武穴、蕲春等地高温已打破1951年以来11月中旬最高气温纪录。

为啥冷空气要来了,气温还在猛升,暖气团在做“热身运动”吗?武汉区域气候中心正研级高工李兰解释,强冷高压南下时,会挤压气体,导致暖空气集聚升温,这是常态。

今年秋天特别长吗?

“往年秋天一闪而过,一两套薄外套就够了,而今年秋天持续时间特别长,第一次感觉缺秋装。”这是武汉市民李女士的特别感受。

今年秋天真的特别长吗?

武汉区域气候中心李兰介绍,从9月16日入秋至昨日,秋天时长为64天,秋季平均长度为59天。目前来看,今年秋天时长算是正常的。

为啥大家有超长秋天的感觉呢?李兰解释,一是今年入秋早,是21世纪以来最早入秋的,二是11月以来,武汉从2日至15日连晴14天,气温偏高,武汉11月7日高温24.5℃,位列历史同期高温第6,1日至17日武汉平均气温和平均高温分别为15.4℃、22.5℃,分别居历史同期第5位和第3位。

11月以来截至17日,武汉降雨量仅8.5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八成;从2日开始至15日,武汉保持秋高气爽,高温都在20℃至25℃,秋姑娘的心态咋这么平稳呢?

“整个大背景都很平静。”李兰解释,11月气温偏暖主要原因是东亚上空环流较为平直,来自高纬度的冷空气相对较弱,不利于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国,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的偏强偏西偏北,暖空气势力相对历史同期偏强。

未来十天低温阴雨

昨日午间,冷空气闯入武汉后,气温直线下跌:午间武汉还有25℃左右,至昨晚8时许,已降至15℃了。

剧烈降温还在后面。武汉中心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王珊珊介绍,随着强冷空气一股股接力南下,我省天气会猛烈急转弯,阴雨日增多,风力加大,气温持续下降;22日前后鄂西北可能出现雨夹雪或雪,此次寒潮过程将持续至23日,未来十天也是低温多阴雨,太阳只是偶尔探出头来晃一下。

风雨雪中,大风最出风头,会持续吹刮6天:18日至23日全省风力较大,大部地区偏北风4-6级,中东部阵风7-9级,防风防寒衣物要备好,老年朋友减少外出。

王珊珊介绍,此轮寒潮中,除昨晚冷暖空气交汇剧烈,鄂西南和我省东部地区局部有大雨外,今起其他时段雨势不大,有雨的日子全省也只是小到中雨为主。

寒潮标准,一是低温降至4℃以下,二是24小时降8℃或48小时降10℃或72小时降12℃,两者缺一不可。

来看看风雨降温在武汉如何演绎?随着冷空气接力南下,未来十天阴雨日增多,气温持续下降:日平均气温将由20℃-22℃逐步下降到5℃-8℃(23日-24日),高温降幅达15℃-18℃;最低气温将出现在24日早晨,为2℃-5℃。

寒潮是否会送鄂入冬

暖融融转身就是冷嗖嗖,怎么会有这么强的落差?王珊珊表示,前期回暖太强势,如今寒潮级冷空气而来,气温变化确实很剧烈。

冷空气要么不来,要来就是一个豪华型的,为啥?李兰解释,往年11月中下旬冷空气活动都较为频繁,出现寒潮是正常的。

若气温照此预报路线不跑偏,会将四季接力棒交给冬天吗?李兰表示,这次降温会让大家感觉寒冷,但是否就此入冬还不能确定,入冬的标准是连续5天滑动平均气温低于10℃,所以还有待观察。

气象部门提醒,鉴于近期天气变化剧烈,天气转换明显,建议大家提前做好防风防寒准备,预防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等疾病发生;做好设施农业、畜禽养殖大棚加固和保温等工作;注意防范局部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灾害。


图文来源:楚天都市报 记者陈希 李辉 通讯员唐悦

责任编辑:许蓓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670/202011/651927bcb33d7fb406f4f800b00d487b.jpeg-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