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风文明乡村美 孝感脱贫攻坚实现乡村巨变

2020-11-27 14:34   新华网   肖进安 刘晓丽

湖北省孝感市属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有建档立卡贫困村503个,其中深度贫困村36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孝感市派出1278支驻村工作队,5902名帮扶干部沉入一线驻村扶贫。今年4月,孝感市贫困村全部出列。

近日,记者前往孝感孝南区、孝昌县、大悟县、安陆市、应城市等地调研采访,发现许多曾经的贫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村民脱了贫,致了富,更是催生出了一朵朵“文明”之花。

磨山村石头元素处处可见。新华网刘晓丽 摄

从挖山采石到发展特色旅游

孝昌县王店镇磨山村是一个因出石磨而得名的古老村落,也是湖北省建档立卡的重点贫困村。漫山遍野的石料催生了磨山村以石为生的产业,“上世纪八十年代,村里采石场的工人最多的时候有300多人,磨山村光打石磨的就有200多人。常年采石,山体千疮百孔,不仅破坏环境,还影响人的肺部健康。”磨山村老石艺人樊月东说。

2015年,因严重破坏生态,磨山村采石场被关停。村民赖以生存的石料产业没了,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磨山村变成了只有老弱病残的空心村。

人少了,房屋破败了,采矿留下的坑洞让村子伤痕累累。为改变现状,镇村领导多方考察求助,最终决定还是围绕石头做文章,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

发展旅游第一步,改变村容村貌。2016年3月,在驻村干部和乡贤的推动下,磨山村掀起了一场涉及全村的清洁卫生行动。“光垃圾就清出去了300多车,有些累积了三四十年的垃圾和污物也一并铲除了,村里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磨山村村委会副主任齐平衡说。

磨山村新貌。新华网刘晓丽 摄

2016年9月,村里邀请专业团队对磨山村的历史人文、村落布局、周边地貌、景观生态、生活方式、手艺劳作、经济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摸底调查,从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等方面着手探索出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磨山村的变化引起了湖北省住建厅和湖北省乡建协会的关注,2016年10月,磨山村被确定为美丽宜居乡村示范点。

如今,村边因采石形成的大石洞经过美化修复变成了“春水塘”,塘边建起了生态广场,马槽、石碾、石缸装点其间。农耕馆摆放的早年采石及农业生产工具散发出浓浓的乡土气息,石艺馆、村史馆诉说着数十年来磨山村靠石发展的转变。

磨山村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过程中,安排贫困户在家门口务工,累计发放村民工资160余万元,30余户贫困户年增收在1.2万元以上,提前达到脱贫目标。2019年,磨山村整体脱贫出列。

除新打造的景点,经过修复的磨山村,石头砌墙,石头铺路,十二生肖石像矗立路边,石刻艺人静坐专心雕琢,曾经贫困落后的穷山村越来越有文艺范。

磨山村的变化吸引了大量游客,“现在磨山村每年游客达到8万多人,最高日客流量800余人,带动周边经济发展30多万元。”齐平衡说。

大悟东升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种养基地。新华网李征峥 摄

从脏乱差到要富也要美

大悟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而大新镇土桥村是大悟县一个有名的贫困村,曾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51户440人,贫困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29.97%。近年来,土桥村通过发展产业、结对帮扶、关爱“三留守”人员等措施实时消除贫困,不仅村集体收入有了大幅增长,149户437人也顺利脱贫出列,剩余2户3人今年可以脱贫。

土桥村村支部书记李仁援在村支书岗位上干了24年,目睹了村里发生的每一个变化。“要产业没有,留不住人就地打工,基础设施落后,村民卫生习惯差,垃圾随意倒在路边、水塘边,村里环境脏乱差,民心涣散,自主致富没动力没条件。”李仁援这样描述之前的土桥村。

改变,从发展产业、提升村集体经济及增加贫困户收入开始。2016年,土桥村引入东升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流转村民土地300亩,村民和精准扶贫户以土地入股分红,东升种养基地以合作社经营模式运营,基地种有葡萄、草莓、茶花、车厘子、桃子、红梨等数个品种,18名贫困户在园区就业。

贫困户在宝诚电器公司土桥村扶贫车间忙碌。新华网刘晓丽 摄

2016年7月,占地10亩、年产值500万元的宝诚电器公司土桥村扶贫车间成立,主要生产远红外取暖设备、排风扇和塑料制品。扶贫车间成立后,常年吸纳10名贫困户在车间打工,同时,每年向村集体缴纳租金2万元。

2017年,土桥村养殖农场建成。村集体投入资金20万元,扩建鸡棚20个,鸡场道路、饮水、路灯等配套设施已建成,养鸡规模扩大至两万只。农场带动了3名贫困户务工,每年可以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万元。

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李冬平介绍,因为有了种养基地、扶贫车间、养殖农场等产业,土桥村于2016年整村脱贫出列。2019年村集体收入增加到12万元。

为改变村容村貌,村里将环境卫生整治列为重点问题,引进清洁公司负责村里卫生。土桥村还将每个月17日和27日的“扶贫日”定为环境治理宣传日,号召村民积极主动参与到卫生整治中来。

土桥村不少农户房子的外墙面上,绘有反映美丽乡村风貌的大型彩色宣传画。走在村里,如同徜徉在画卷中。李仁援介绍,为切实改善人居环境,村里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下了大工夫。近年来,土桥村投资200多万元改造房屋92间,安装太阳能路灯100多盏,建成村湾广场三处,实现自来水进户,家家用上自来水,村容村貌大为改善。通过努力,土桥村2016年和2019年两次被评为湖北省生态村。

生活富裕了,环境变好了,如今的土桥村正致力于乡风文明建设,“精准扶贫文化惠民共建美丽乡村”广场舞大赛、“三关爱”主题实践活动、人工插秧比赛、留守儿童“快乐星期天”活动精彩纷呈。

从物质脱贫到精神脱贫

鸟瞰殷棚村。新华网李征峥 摄

地理位置偏远,交通落后,信息闭塞,不思奋斗,等靠要思想严重……这是安陆市洑水镇殷棚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朱隽2015年刚入驻村里时的印象。殷棚村是孝感市重点贫困村之一,“看山,荒山秃岭;看路,坡陡难行;看田,越种越瘦;看水,旱不保收;看人,毫无盼头。”村里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

“面对贫困,许多村民宁愿苦熬,不愿苦干。物质的贫困让人担忧,精神的贫困同样让人揪心。”朱隽说。

在摸清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后,驻村工作队从满足群众基本生活的水、电、路硬件设施着手改善村里环境。几年来,殷棚村硬化扩宽道路11.1公里,机耕路17.2公里。如今,进出殷鹏村道路平坦整洁,村设公益岗聘用保洁人员维持道路清洁,出行不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水电路改造方面,近年来,殷棚村改造升级了15公里低压线路,新增4台变压器,安装30盏路灯,布点85个抗旱线路,铺设17公里水管网。电灯亮了,自来水入户了,村民生活变得便捷有归属感。

鸟瞰殷棚村。新华网李征峥 摄

铺好水电修好了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提上了日程。为带动村民加入生产,提升村民脱贫内生动力。工作队提出了“百千万”工程+家庭经济共同发展的思路,计划在村里打造百亩以上养殖水面、绿化千亩以上荒山、养殖万头(只)以上畜禽。

目前,在工作队的带领下,殷棚村清理新建了65口塘堰,开发新建了300亩桃园基地、200亩三水梨基地、100亩水产养殖基地、60亩太空莲基地、20亩火龙果草莓园,种植了300亩橡树。产业有了,村集体收入大幅上涨,预计今年可达26万元。

2017年底,殷棚村所有贫困户脱贫,整村出列。2019年,殷棚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00元,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800元。

开一次家庭会聊天,吃一次农家饭,住一晚农户房,干一次农家活……通过有温度的帮扶,村民对工作队撤下了心防。在工作队的帮扶下,贫困户黄道金不仅住进了新房子,找了新婆婆,还承包了鱼塘,生活越过越红火。感念于工作队的帮扶,在轮到工作队到他家吃农家饭时,老两口忙乎一晚上搬出30道菜的故事在殷棚村传为佳话。

如何提升殷棚人的精气神,帮助村民从精神上脱贫一直是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琢磨的问题。

近几年来,殷棚村举办了三届村乡风文明建设表彰大会,选树“我脱贫 我光荣”、五好模范家庭、“殷棚好老人”等38人次。村民有了榜样,自主致富的动力越来越足,村里甚至有残障村民坐着轮椅开起了网店。

为扭转村里时有发生的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现象,殷棚村建起了“殷棚人家喜庆服务中心”,村里所有红白喜事都要在这里办,办事标准有严格限制,渐渐地,民风也变得淳朴了。

现在的殷棚村,回乡创业的多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村民的笑容多了……一个既有“颜值”又有“品质”的殷棚村展现在人们眼前。

昔日的贫困村水电路网基础设施大大改善,村容村貌整洁美观,老百姓钱包鼓起来了,精气神也上来了,文明之花逐渐在人们心底慢慢绽放。


图文来源:新华网 记者肖进安 刘晓丽 李征峥

责任编辑:许蓓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670/202011/9313a91412f80e9b01d299fe78f6c896.jpeg-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