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长江公益放流站在汉成立 2万余尾中华鲟等珍稀鱼类回家

2021-06-07 14:46   楚天都市报  

给中华鲟做编码以随时监控

等待放流的中华鲟鱼苗

放流的其他珍贵鱼苗

中华鲟顺着人工辟出的鱼道游向长江

长江边搭起的人工鱼道

昨日是第6个“全国放鱼日”,当天“拯救濒危鱼类 共建生命长江”科学放流活动在汉口江滩三期举行,共向长江放归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和长江鲟、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以及本地土著鱼类长吻鮠共2万余尾。

中华鲟、长江鲟、胭脂鱼……放流闸门打开,一条条属于长江的鱼儿,顺着鱼道欢快地奔向母亲河。

6月6日,第6个“全国放鱼日”。武汉汉口江滩三期举行题为“拯救濒危鱼类 共建生命长江”放流行动,来自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爱心企业的代表50余人,参与并见证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和长江鲟、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以及本地土著鱼类长吻鮠共2万余尾人工繁育鱼苗的放归。与此同时,“长江大保护·长江有鱼”公益基金正式设立,首个长江大保护公益放流站在武汉启用。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当日全国各地共举办增殖放流200余场,放流各类水生生物苗种近30亿尾。

现场

一家五口来参与放流

15位爱心企业家认养国宝

“走咯,回家!回你们长江的家!”放流现场,室外30多摄氏度的高温,挡不住武汉市民的热情。

市民王露露携一家五口参与活动。她说,以前带孩子去海洋馆,隔着玻璃看中华鲟,这次真切地摸到了它们漂亮的铠甲,亲手把它们送回了“家”,“我的老家在宜昌,那里是中华鲟核心保护区,所以我对中华鲟非常有感情,也爱跟孩子们讲这些珍稀鱼类的故事,孩子们都知道需要去保护”。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魏署光一大早就带着女儿魏品郁来到现场。比起文化课程,他更关注对孩子的自然科学及生命教育,“为他们播种关怀生命的种子,让孩子们见到大自然的光,这种情感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会一直滋润他们的心灵”。

为助力这次公益放流,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安徽分中心负责人于晓霞特地从安徽赶来,“对于长江珍稀濒危的鱼类而言,首先我们要去关注它们,去了解它们,才能理解水体健康和流域禁捕的重要性”。

当日活动中,艾路明、阎志、邬剑刚、潘南玲等15位爱心企业家以认养中华鲟和长江鲟的形式,向“长江有鱼”公益项目共计捐赠51万元善款。由这些企业家认养的14尾中华鲟和1尾长江鲟,被植入跟踪信标并登记专属码,以为后期跟踪提供宝贵数据。

中华鲟和长江鲟均被称作长江的旗舰物种。此次放流的100尾中华鲟和100尾长江鲟,均打上了卫星标记,可对其进行沿江洄游和海洋运动路径监测,为今后改进提升放流效果、促进自然种群资源恢复提供支撑。

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副所长李创举介绍,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和水生生物宝库。据不完全统计,长江流域有淡水鲸类2种,鱼类424种,浮游植物1200余种(属),浮游动物753种(属),底栖动物1008种(属),水生高等植物1000余种。受水利工程、航运、污染及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流域内水生物多样性呈逐年降低趋势,白鱀豚、白鲟、鲥鱼已功能性灭绝,长江江豚、中华鲟已成为极危物种。

“科学放流是物种保护的重要手段,期待更多人参与到中华鲟的保护中来。”李创举说。

声音

4年未监测到自然产卵

科学地增殖放流迫在眉睫

统计显示,30多年来,我国已放流中华鲟700万尾以上。而另一个沉重的现实是,科研机构已经连续4年未监测到野生中华鲟的自然产卵。

人工繁育中华鲟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它们回到长江补充野外种群。“在中华鲟自然群体萎缩、自然繁殖危机的严峻现实下,要避免其物种灭绝,一定要进行人工保种。必须要坚持对中华鲟的科学增殖放流,大规模地科学增殖放流。”长江水产研究所濒危鱼类保护课题组科研人员杨海乐说。

在该所研究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鲟鱼专家组成员危起伟看来,过去的放流不是没用,而是放得不够多、不够规范。“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放流的,是还没开口摄食的小苗,容易死亡。30多年来,真正‘有效’的放流群体,是其中137.21万尾已越过死亡高峰期的稚鱼和幼鱼。”危起伟说,一年要放流符合要求的中华鲟数量应达300万尾,这需要千万元以上的资金投入。他建议,应制定完善的中华鲟增殖放流和资源修复计划,比如,针对现有保种资源的资源共享与繁育利用计划等,还要建立保障机制,解决放流中的经费需求、运行管理问题。

2015年,原农业部出台《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2015-2030)》,提出要优化人工增殖放流。危起伟认为,尤其要抢救性保护培育好已有的3000余尾中华鲟子一代,充分发挥其繁殖效能,实施规模化增殖放流。做到如此,中华鲟自然种群或可在10—15年后恢复。

如何引导公众科学放流?杨海乐认为,“要根据中华鲟的生活特征,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放流特定规格的鱼,这个鱼要来自有资质的鱼苗供应单位,最好在放流前进行野化。”他说,目前农业农村部先后分6批通告了263家全国珍稀濒危水生动物增殖放流苗种供应单位,“事实上能供应中华鲟苗的单位非常少。”

危起伟认为,此次长江大保护武汉公益放流站的建立,是发动社会力量参与长江珍稀、濒危及土著鱼类保护的探索,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监测中心将不遗余力提供技术支撑。

“公益放流站提供野化训练,就是为鱼儿搭建返家前的港湾。”危起伟说。

举措

让鱼儿安全回家

首个公益放流站成立

近几十年来,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已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随着长江大保护战略实施,鱼儿们“回家”的步伐正在加快。

《长江保护法》提出,鼓励、支持单位和个人参与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促进绿色发展等活动。此次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与湖北省慈善总会联合发起“长江大保护”专项基金,并率先支持“长江有鱼”项目,旨在帮助退捕渔民寻找诸如发展设施渔业等替代生计的同时,更帮助社会公众科学地放流珍稀濒危及土著鱼类,让消失的鱼类回家。

湖北省慈善总会秘书长康锋介绍,长江有鱼项目将把慈善的优势和生态保护的专长有机结合,为长江大保护贡献力量。而长江大保护武汉公益放流站的设立,正是“长江有鱼”公益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

公益放流站由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监测中心、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和湖北省慈善总会共同建立。“公益放流站将为企业、学校、社团等个人和团体提供可以科学放流的场所,同时也是生态保护科普教育基地。在引导科学放流、防止外来物种入侵、恢复长江濒危鱼类的同时,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普及。”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执行理事长邬剑刚说。

荆州昨日放流3000尾中华鲟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讯(记者)昨日上午10时,极目新闻记者在荆州市沙市汽渡码头增殖放流现场看到,一尾尾中华鲟、四大家鱼苗种顺着滑道进入长江。荆州此次活动共放流中华鲟子二代3000尾,规格都超过30厘米;四大家鱼苗种1700万尾,其中鲢鱼600万尾、鳙鱼500万尾、草鱼300万尾、鳊鱼300万尾。

农业农村部长江办副主任赵依民告诉极目新闻记者,荆州市分布有近三分之二的中华鲟人工保种群体,该市正全力推进建设中华鲟保护中心,将其打造成全国重要的集人工繁育、野化驯养、增殖放流、科研试验、科普教育和对外合作等6大功能的综合性基地。


文章来源: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 记者陈凌墨 张建林 刘丁维 高伟 彭婉馨 刘中灿 李辉

责任编辑:许蓓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670/202106/6f18bed7c7248130535d9f477496c612.jpeg-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