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恩施高山地区进入雨季,趁着天气转晴的间隙,乡亲们开始选种、铺膜,移栽马铃薯。4月,也是恩施州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于斌武一年当中最忙的一个月。高温潮湿的气候极易造成马铃薯晚疫病的大流行,于斌武需要跑遍恩施州的每一个马铃薯专业种植村,对种植户们进行技术指导。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于斌武在中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工作了17年。2016年,全国第一个马铃薯产业发展局在恩施州成立,时任技术员的于斌武挑起了重担。怎样将名不见经传的“土疙瘩”变成“金蛋蛋”?迫在眉睫的难题就是提升马铃薯的亩产,增加乡亲们种植的积极性。
恩施市三岔镇三元坝村曾经以烟叶种植为主,2017年,三元坝村开始发展马铃薯种植,但由于技术不过关,马铃薯的产量一直不高。因此,于斌武决定以三元坝村为突破口,打造恩施马铃薯种植的示范基地。
老一辈“直接埋在土里”的种植技术已经落后。为发展种植与技术推广,提高产量和品质,于斌武先后进行技术讲座40余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000余人。“育芽带薯移栽”、“高垄覆膜密植”、“配方施肥”、“薯玉豆宽幅种植”等绿色高效模式逐步普及到村到户。
有了技术的支持,三元坝村的马铃薯种植面积从51亩扩展到如今的300多亩,成为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2021年,恩施州土豆种植面积净增8.27万亩、产量净增6.3万吨,“恩施土豆”成为保障粮食安全“面积、产量”只增不减的中坚力量。
每年递增10亿元!恩施马铃薯畅销全国
“早上金苹果,中午马尔科,晚上洋芋坨坨打汤喝。”谚语里说的“金苹果”、“马尔科”、“洋芋坨坨”指的都是马铃薯。上个世纪,马铃薯曾经是山区乡亲的温饱粮,家家户户都种马铃薯,但销售却不理想。
“个头太小,芽眼太多”,四毛钱一斤的价格都没人要,第一次走出去的尝试遭遇了失败,于斌武的心情跌到了谷底。2015年,我国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马铃薯成为了稻米、小麦、玉米外的第四大主粮。借着这个契机,于斌武又重振旗鼓,开启了恩施州马铃薯走出去的战略。
恩施某马铃薯主粮化企业负责人 黄华: 4年时间里面,于总带领我们参加了全国各地五十多场马铃薯主食产品的推介会。
通过推介会,恩施土豆有了名气,但要让市场认可,还需拿出过硬的产品。那段日子,于斌武只要一有时间就往企业跑,指导马铃薯主粮化产品的开发。
恩施州农业农村局 高级农艺师 于斌武:马铃薯全粉所做的休闲食品大概有一百多款,这个瓶装高木酒提升马铃薯产值大概百分之八十以上。
有了好的产品,很快恩施马铃薯在推介会上的待遇从“无人问”到“一抢而空”。2019年中国马铃薯大会在恩施召开,2020年,“恩施土豆”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于斌武乘势组织科技人员编制并发布了《恩施硒土豆生产技术规程》、《恩施土豆地标及商标使用管理规定》,建立统一规范和规则。截至目前,恩施州从事“恩施土豆”生产、加工、营销的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已达到358家,是2015年的40倍;恩施州马铃薯综合产值以每年递增10亿元的速度快速增长。
目前,恩施州马铃薯种植面积已达165万多亩,马铃薯主产区每亩平均增收1500元以上,恩施州马铃薯综合效益超80亿元。2021年,于斌武荣获农业农村部“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称号。
文章来源:《垄上行》记者:魏伟
责任编辑:邵一玲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