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巴东大坪村:荒田淘出致富“金”

2022-08-16 15:49  

“你看这片柑橘苗,已经开始挂果了!”烈日下,恩施巴东县官渡口镇大坪村村支部书记孔凡林正与二组橘农向海涛一起,查看新移栽2年的柑橘苗。

时下正是橘苗生长关键期,为保障橘苗存活率,村里柑橘产业领头人孔凡林挨家挨户进行走访,督促橘农走进果园进行橘苗管护。

“承包的100多亩柑橘园挂果之后,每年至少有50万的收益,马虎不得啊!”看着眼前一片片长势喜人的小橘苗,向海涛心里盘算着。

向海涛原本在巴东县城经营一家水果店,受疫情影响,生意惨淡,不得已回村另谋出路。恰逢村中闲置土地集中流转,他便拿出全部积蓄流转了100多亩柑橘园。

“当时水果生意不好做,看到孔书记带领大家发展柑橘产业,势头还不错,我就决定也跟着他一起发展柑橘产业。”向海涛回忆道。

大坪村之前属于集体经济空壳村,村里除了镇上统一分配的光伏资金外,无其他收入来源,村民多以打渔、务工为生,村中农田、果园基本处于荒废状态。

2017年7月,官渡口镇政府组织村干部、橘农代表到四川忠县全国柑橘示范区参观,考察队成员被眼前现代、集约的果园震撼。在这里,大家取得了市场主体引领规模发展、“基地+农户”联作模式等“柑橘经”。

小柑橘能不能成大气候,忠县样板橘园给出了答案。考察结束后,村支书孔凡林第一个“吃螃蟹”,成立柑橘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农户土地,约定前期支付租金、务工工资,后期农户可参与分红,村干部也纷纷带头,每个干部先种100亩柑橘示范田。

干部领头干,群众跟着干。橘农向仕柏,原本是长江边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渔民。2020年1月1日起,长江全面进入10年禁捕期,紧邻长江的大坪村第一时间进入“禁捕模式”,10余名渔民被迫上岸转产,向仕柏便是其中之一。“能捕得到鱼,不一定种得出粮食。”丢下渔船,拿起锄头,向仕柏不知何去何从。

看着向仕柏一天天不知所措的样子,村支书孔凡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便主动找到向仕柏,鼓励他跟着村里一起发展柑橘产业,让向仕柏一下子找到了方向。

没有技术怎么办?孔凡林上门打气:“你只管栽,我帮你负责技术服务、跑销售。”向仕柏决定赌上一把,筹借资金60万,通过承包、租赁土地形式,建起100亩柑橘园。孔凡林也没有食言,经常聘请技术员,为他充当技术保姆。

就这样,通过挨家挨户动员,孔凡林把分散在村民手中的1800多亩荒田进行集中流转,再转给市场主体统一经营,村集体按照50元/亩/年的标准获取土地流转收益,实现“产业带村民致富,村民助推集体经济,集体经济用作升级改造产业基础设施”的良性循环。

经过数年发展,大坪村柑橘产业面积达2530亩,拥有35亩以上的种植大户5户、家庭农场2个、专业合作社3个、农民技术员11名。引进了伦晚、椪柑、九月红、夏橙、爱媛38、早熟蜜橘等优良柑橘品种,形成了“春有伦晚、夏有五月红、秋有爱媛、冬有紐荷尔”的四季鲜橙。新建机耕路11.5公里、单轨4010米、灌溉池2750立方米、滴灌管网1000亩、防草布800亩、太阳能灭蚊灯90盏等配套设施,为山区柑橘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通过橘园改造、品种改良、生草栽培,2021年大坪村实现挂果面积达1350亩,产值4050万元。预计2022年年底,挂果面积达1650亩,可实现产值6500万,到2025年全部进入丰产期后,村民人均年收入可达到8.14万元,成功将柑橘个体种植变成产业园种植,完成从荒田中淘金的历史性改革。

“一路走来,乡亲们从不理解到甘心追随,经历了许多坎坷和心酸,但只要能带着乡亲们致富,一切都是值得的。”望着一片片荒山变成果园,孔凡林内心感慨万千。


来源:云上巴东记者  向利

编辑:黄俐琦

编审:谢珊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670/202208/ed3a7f9d64de44c8856bb32b960e037f.jpeg-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