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扎根乡村行医三十年——平凡岗位上,悠长的温暖在传递

2022-08-22 14:47  

核心提示

冯万明,1972年出生,蔡金香,1971年出生。一个在宜昌猇亭区云池街道福善场村卫生室,一个在黄龙寺社区卫生室,都是坐诊大夫。

这对平凡的“夫妻档”,背后的故事却暖流阵阵——

夫妻俩扎根乡村30年,作为普通的基层医务工作者,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平凡的工作 不平凡的人生

清晨6点,在猇亭区云池街道黄龙寺二卫生室,蔡金香刚刚做完早饭,两个热菜加米饭,简简单单的一顿。冯万明和她围在小桌边简单地扒拉了几口。6点40分,冯万明骑着小电驴前往距家5公里外的福善场村乡村卫生室。

清晨7点,到达村卫生室后,冯万明开始打扫卫生、换上“白大褂”。8点左右,卫生室陆续有病人光顾。

“冯医生,我腮帮子肿了,牙疼的说不出话,您给看看。”“冯医生,昨天夜晚头疼的厉害,是怎么回事?”……

冯万明仔细检查后,开药的开药,输液的输液,有条不紊地治疗。“这里的很多病患都是腰疼、腿疼、牙疼或者是其他什么常见多发病,而且基本都是老年人,一般都在我这里看病。”输液室,冯万明对记者说。

而在黄龙寺二卫生室,也是同样的景象。蔡金香换上白大褂,戴上口罩坐在诊断桌前。一位大娘来到桌前坐好:“蔡医生,最近总感觉夜晚头疼,睡不好觉。”“我给您先测下血压。”蔡金香给老人熟练的绑上血压带,开始测血压。“最近血压有点高,要注意调养,我给您开点药。”蔡金香说。

上午趁着没有病人来的空隙,蔡金香来到狭小的里间,在电脑上录入慢性病的随访记录,有时还要打电话询问病人的服药情况。

晚上6点,夫妻二人这才关上诊所的门。当然,这只是明面上的,如果有病人来,他们还是会随时开门就诊。病人什么时候不来,他们什么时候休息。

这样的生活,冯万明蔡金香夫妇,已经持续了整整三十年。

扎根乡村里 一去三十年

上世纪90年代,18岁的小伙冯万明考入枝江卫校,开始学习临床医学专业。在学医的那段日子,冯万明非常刻苦。班上,同样是医学生的蔡金香也是非常刻苦。两个刻苦的人常年相处,渐渐有了好感。但是在学校,两人都没有表白,一直到毕业,才正式确立恋爱关系。

1992年,冯万明和蔡金香顺利毕业,冯万明回到家乡猇亭,在黄龙寺卫生室当了一名村医。而蔡金香则回到老家枝江,在当地工作。

初为村医,冯万明除了要不断学习,还要掌握村里人的情况,方便能快速诊疗。除了白天行医,遇到紧急情况,村民夜晚突发疾病,冯万明接到电话后也要立马出诊。在这种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他和恋人蔡金香别说很少见面,就连电话聊天也是奢侈事。

这样的异地恋,让人无比焦虑。毕业两年后,也就是1994年,蔡金香义无反顾地嫁到猇亭,在黄龙寺卫生室和丈夫一同干起了村医这个行当。

卫生室只有夫妻两人,他们的分工不是很明确。有时候冯万明负责诊断,蔡金香做辅助,比如输液、配药、公共卫生、药品盘存。如果冯万明要去区里开会,或者外出急诊,蔡金香就会变成坐诊大夫,给病人问诊。

“我们这里是一个全科门诊,医生就像万金油。除了日常的工作外,还有慢性病随访、老年人免费体检、健康教育等1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疫情防控需要去做。”蔡金香告诉记者。

2015年,福善场村卫生室的老村医退休了,冯万明被选派至当地工作,至此,蔡金香坐诊黄龙寺,冯万明坐诊福善场。两人这才从白天的工作中分开。

有情饮水饱 相守心自足

因为医务工作繁忙,结婚30年来,两人基本没有离开过诊所。

“连去逛街的时间都很少,一年用手指头数过来,也就那么几次。”蔡金香告诉记者。猇亭主路上的国贸、东方超市,2015年至今,也就去过三四次。至于宜昌城区的CBD、万达,都是从别人那里听过,从没去过。

米油肉菜,都是从菜市场购买。至于衣服鞋子、毛巾牙膏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卫生室需要的装药的方便袋、中性笔等等,全部靠网购。“快递都是送到机场那里的一个快递站,有乡亲替我带来,他都快成为我的家人了。”蔡金香开玩笑说道。

从医30年来,卫生室很少休息。休息只有两种情况:过年,回老家给长辈拜年,全年也就那么一两天,卫生所会关门;生病,前不久,蔡金香的颈椎病发了,实在坚持不住,才在门口挂了张牌子,请假半天。

当记者问到结婚纪念日,两人怎么过。蔡金香哈哈一笑:“老夫老妻的,哪还搞这些年轻人的事情。也就过生日的时候,炒几个菜,请几个朋友来喝酒庆祝。”

当记者问到工作这么辛苦,有没有打退堂鼓的想法?蔡金香和冯万明摇了摇头,蔡金香讲了一个故事,“福善场村有位病人黄永发,因肩膀疼痛,在我那里治疗后第二天就去上班了。后来,他特意来送药钱,还说冯医生,我的膀子好了,今天又挣了300块钱。”

这样的故事特别多,他们的辛苦没有白费,一想到帮助了别人,就觉得很有价值。“所以啊,我和老冯根本没有打退堂鼓的想法。”蔡金香说。

一门好家风 衣钵有传承

不论是在福善场村卫生室,还是在黄龙寺村卫生室,冯万明和蔡金香白大褂下的衣服,总是那么朴素。见面时,冯万明穿着一套白色的旧衣裳,蔡金香穿着一条朴素的碎花裙,外面穿着白大褂。厨房的餐桌上,摆着早上吃剩的两个素菜一点剩饭,角落里堆着一些有些枯黄的蔬菜。

夫妻二人每人每月有3000多元的公卫补助,血糖仪、试纸、血压计都是自己掏钱购买。村里老人居多,夫妻两人尽量都开便宜又能治病的药。“有些小病,开2块钱的药就行。”蔡金香说。

对冯万明和蔡金香夫妇来说,最愧对的还是女儿,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寄宿制,夫妻都是周日晚上将她送到学校,周五或者周六下午才去接。结婚近30年,一家人唯一一次旅游,是去恩施土家山寨。那次,女儿笑得格外灿烂。

从小耳濡目染,女儿冯雅苗也对医学这个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填报高考志愿时,她选择了护理。大学毕业后,冯雅苗进入猇亭五医院急诊科,成为一名护士。

在黄龙寺卫生室,记者看到厚厚的一摞奖状:“猇亭好人”“猇亭区卫生工作先进工作者”“猇亭区优秀志愿者”“抗疫优秀志愿者”“优秀共产党员”等等荣誉称号。

“政府和乡亲们认可了我们夫妻的工作,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全心全意服务广大居民。”蔡金香这句朴实的话语,和他们夫妻两人日常的医务工作,像闪耀了30年的光,传递出悠长的温暖。


来源:三峡晚报记者 张泽牧 通讯员何蓉 裴潇

编辑:黄俐琦

编审:谢珊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670/202208/8c23c8ea585fb5a653d14fa51def1cd9.jpeg-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