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十连丰”赢得粮食安全主动权

2022-11-22 10:14  

秋收冬种,粮丰仓满,耕作不息。这农机的轰鸣、农人的忙碌,是来年饭碗的保证。

最新农情调度显示,截至11月12日,全省秋粮收获完毕,中稻、玉米、大豆等主要作物全部归仓。全省完成主要农作物秋冬播面积4397.7万亩,播种进度90.2%,油菜、小麦全部播完。

仓廪实,天下安。今年,面对旱情、疫情等不利局面,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政策不减弱、措施落到位、投入有增加,夏粮、早稻丰收到手,全年粮食丰收成定局,“十连丰”胜券在握。

稳粮增产,大旱之年冲刺“十连丰”

渴!渴!渴!

今年夏秋,我省遭遇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高温,大地炙烤,庄稼“喊渴”,秋粮生产面临前所未有的艰难考验。

攻坚克难抗大旱,全力以赴保秋粮!

8月12日,省政府召开全省抗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吹响坚决打好打赢抗旱减灾这场硬仗的号角。

省直部门闻令而动,迅速形成抗旱救灾最大合力。农业农村、水利、气象、应急等部门形成联动机制,每周会商,每日调度,综合研判,科学调水,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先浇保命水,后浇稳产水,再浇增产水;省农业农村厅把抗旱保秋粮作为头等大事,第一时间派出9个工作指导组、11个专家科技服务组,分赴全省各地,精准指导抗旱,确保关键技术到田到苗;省水利厅统筹调度、精准施策,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抗旱基础性作用,全省高峰时段有5006座水库放水灌溉,单日最大灌溉量1.13亿立方米,398处大中型灌区累计配水超百亿立方米;省财政厅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及时拨付农业和水利抗旱救灾资金15.5亿元。

各地纷纷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想方设法蓄水保水增水,为农作物“解渴”。同时,实施秋粮作物“一喷多促”、肥水调控、病虫害防控等多种减灾措施,遏制“灾上灾”。

10月10日,省防办终止抗旱四级应急响应。据省农业农村厅介绍,干旱对在田作物影响已基本消除,中稻主产区实现应灌尽灌,丰收基本盘稳住了!

粮安天下。粮安,才能支撑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党政主推有力。我省坚决扛稳政治责任,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连续3年将粮食生产任务层层分解,将粮食生产指标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坚持季季紧抓,在春耕、“三夏”、秋收、秋冬种等关键农时召开现场会,强力推进粮食生产各项措施落实落地。

政策落实有力。我省全面落实惠农支农政策,今年拨付耕地地力保护补贴50.08亿元、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15.96亿元、稻谷补贴12.89亿元,实施农机购置补贴8.21亿元,水稻完全成本保险实现55个产粮大县全覆盖。

一季季丰收,一程程奋斗。今年,我省夏粮夏油实现“三连增”,早稻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全年粮食生产有望再夺好收成,有望连续十年稳定在500亿斤以上。

高质高效,当好现代农业“排头兵”

秋天的潜江,稻田迎来两份收获。

“虾稻共作,稻虾一起长,双份丰收,双倍幸福。”据潜江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潜江自首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以来,打造了最完整的虾稻产业链条、最大的小龙虾选育繁育中心、最广辐射面的虾稻交易中心等,潜江虾-稻综合产值突破600亿元。

瞄准千亿产业集群,潜江开启“三个升级”——一产向高效化养殖升级,从“大养虾”向“养大虾”转变;二产向精细化加工升级,从“论吨卖”向“论顿卖”转变;三产向现代化服务升级,从“卖资源”向“卖文化”转变。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全国现代农业基地。围绕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我省现代农业发展换挡提速“踩油门”。

现代农业,示范引领。7个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7个国家现代产业园加快聚集现代生产要素,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优特色产业。

加快建设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今年新增246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236家。前三季度,全省签约农业项目568个,签约金额2188.9亿元,超去年全年。

种业“芯片”,乘势蓄能。我省在全国率先完成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开工建设湖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7个库圃入选国家级种质资源库圃,9家企业、3家专业化平台跻身国家种业阵型。

聚要素,持续加强“政银企”对接,推动14家涉农金融机构共建信贷直通车服务平台。截至9月底,全省涉农贷款余额1.85万亿元,增幅16.2%;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贷款余额453.2亿元,增长80%以上。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筑牢“耕”基,端牢饭碗。截至10月底,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333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的74%、耕地的61%。围绕“稳粮、优供、增效”,我省今年打造农业主推技术示范样板769个,集中示范面积339万亩,辐射带动1766万亩,实现节本提质增效38亿元。

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662.34亿元,同比增长3.9%。

“共同缔造”,美丽乡村宜居宜业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都离不开农村稳定这个大的前提。

“以前用旱厕,苍蝇多、味道大,家里修了新厕所,卫生多了,还能浇农家肥!”松滋市沙道观镇豆花湖村不少村民由衷高兴。

环境改善的秘诀就在村民脚下:用水泥砌成的三格治理池,将生活污水中的纤维素、淀粉等有机物厌氧消化,保留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并将其转化成为生产肥源;同时杀灭生活污水中的有害细菌、虫卵等影响身体健康的多种病原体,提升农村健康指数。

小厕所,大民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首场硬仗。

今年,我省把“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与乡村振兴、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治理有机结合,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24.42%,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现全覆盖。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持续改善村容村貌。农村公路“组组通”,安全饮水全覆盖,公共教育、医疗服务、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基本建成。

脱贫成果持续巩固提升。在全省581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基础上,保持过渡期内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省纳入监测对象7.45万户、22.19万人,实行动态管理、跟踪服务。

漫步荆楚田野,但见座座农舍错落有致,条条道路四通八达,连片沃野生机勃勃,房前屋后花繁果盛,乡村由内而外焕发活力。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建设美丽乡村3000个、清廉村居典型示范村792个,农村和谐稳定、宜居宜业。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44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3%,农民更有获得感。


来源: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崔逾瑜

编辑:邵一玲

主编:谢珊

编审:罗辉

监制:田国英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670/202211/84d56ae9e73ca09d7420c50fcb809c8c.png-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