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记者从湖北省渔业渔政工作会议暨养殖尾水治理技术培训班上了解到,2023年,全省各级渔业部门要确保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790万亩左右,水产品总量500万吨以上,进一步巩固全国淡水渔业第一省地位。
稳产保供 着力推进渔业创新发展
2022年,湖北水产品产量首次突破500万吨大关,连续27年位居全国第一位,其中,设施渔业的贡献功不可没。去年,全省新增设施渔业约240万立方米、总规模达到462万立方米。今年,湖北将以现代设施渔业建设为突破口,大力推广循环水工厂化、陆基工程化、池塘设施化等现代生产方式,新增设施渔业示范点不少于40个,新增设施渔业规模不低于200万立方米。
科技是设施渔业高产增效的关键之一,在十堰丹江口市均县镇寨河村奔富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9000平方米的工厂化养殖车间里,放置了90个直径8米的PP圆锥桶,实时在线监测平台对水体溶氧度、浊度、PH值、氨氮含量等8种指标实现24小时监控自动预警,不仅节省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效益,而且保障了生产安全。
扩大水产养殖面积、提高产量还需要创新发展思维,向江、河、湖要食物。黄石市成立了大冶湖生态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8.2万亩大冶湖水面的保护、管理和开发,通过实行“科学放养、适度捕捞”的经营方式,大冶湖不仅水质明显改善,鱼群种类从不足20种提高到了65种,而且连续5年取得渔业资源大丰收,累计实现经营性收入超2亿元。
全省渔业渔政工作会议要求,2023年,各地水产部门要切实贯彻《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的指导意见》,总结我省前期大湖大库集中经营和禁捕湖库资源利用先进经验,鼓励各地组建国有平台公司,培育壮大一批新的龙头经营主体,以现代化发展理念,对湖库大水面实行集中经营管理、科学合理利用。
作为全国淡水渔业的“领军人”,湖北省淡水渔业发展不仅“抓大”,也在“顾小”。目前,全省拥有近700万亩农村堰塘和108万亩的莲藕田,通过科学规划,推广莲藕虾或鱼共生等新模式,就能够进一步开辟养殖空间,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量“增势”。
做优做强 着力推进渔业绿色发展
“通过集中连片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项目,10500亩虾稻共作田的排水水质达标,尾水得到了综合治理”。在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熊口镇赵脑村的万亩虾稻共作基地,潜江市小龙虾产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刘挺向前来参会的各市县渔业渔政和水产部门负责人介绍潜江渔业绿色发展经验。2022年,湖北省安排渔业发展补助资金5.9亿元,打造集中连片示范点19个,全省尾水治理面积28.17万亩,各地累计改造治理池塘157.8万亩,水产养殖环境更加优美。
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同时也要认识不足。2023年,湖北省将联合相关厅局出台《加快推进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工作的意见》,发布《池塘养殖尾水处理技术规程》,推动制定《湖北省水产养殖尾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优先推进集中连片池塘改造和尾水治理,打造集中连片2000亩及以上示范点18个,全年新增治理面积20万亩以上。
推进渔业绿色发展,一方面需要制度保障,今年湖北省将全面推进养殖发证制度,将养殖证发放纳入省对地方绩效考核;另一方面还要依托“龙头”带动,今年,湖北将支持新增渔业绿色循环发展整县推进试点县2-3个,新增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4-6个,聚力打造集景观化、信息化、规模化、智能化、设施化于一体的现代渔业示范区,在现代渔业发展补助资金中对绿色健康养殖创建优先予以支持。
叫响品牌 大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是“命根子”,品牌是“牛鼻子”。长期以来,湖北水产品品牌多而杂,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不足,破圈急需新举措。潜江市探索小龙虾快消食品,借助预制菜的“风口”,推出了蔬菜虾仁盖浇饭、虾球快餐面等低价高产能龙虾休闲食品和代餐食品,创新虾稻、虾茶捆绑营销思路,开发潜江龙虾与田螺、鱼、蔬菜等的捆绑营销产品,让“潜江龙虾”品牌红遍世界。
2023年,湖北将集中力量打造“潜江龙虾”“荆州鱼糕”“鄂州武昌鱼”“仙桃黄鳝”“武汉活鱼”“洪湖河蟹”6大区域公用品牌,支持举办龙虾节、河蟹节、黄鳝节等特色品牌推介活动,大力培育垂钓赛会经济,建设一批渔业特色县、特色乡、特色村,做好水产“土特产”文章,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还将支持长江渔文化博物馆及长江沿线渔文化展馆建设,深挖渔文化发展潜力,打造“渔文旅”全产业链。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党组书记、主任项克强表示,湖北是渔业大省,渔业产值占到了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17.7%,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渔业工作者要从全局上认识到渔业发展在大农业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农业强省、助力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
来源:长江云
编辑:邱蕾
主编:焦子焰 谢珊
编审:罗辉
监制:刘友智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