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方平原湖区,池塘养殖和作物种植普遍存在,养殖池塘与稻田毗邻,池塘养殖尾水中含有的氮、磷是水稻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稻田在生产粮食的同时可消纳污水中的氮、磷。生态沟渠是将传统灌排沟渠进行改造,在沟渠中种植植物或布置填料,通过沟渠植物吸收、基质吸附和微生物降解等方式有效转化和截留污染物,而且占地面积小,运行费用低,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利用池塘、稻田和沟渠毗邻的地理优势,将池塘养殖、水稻种植和沟渠拦截有机结合,是一种可行的资源再利用和污染物拦截方式,可将养殖排放的氮、磷等进行综合利用,为养殖废水创造了额外收益。因此,通过对传统稻田和沟渠生产进行改造升级,构建池塘-稻田-沟渠生态循环种养系统,实现池塘养殖尾水中的氮、磷,以及水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
一、技术要点
(一)池塘-稻田-沟渠生态循环系统构建
1.系统组成
种养系统主要由池塘、稻田、简易生态沟渠、强化生态沟渠和生态调蓄塘组成(图1),池塘养殖尾水由水泵提升进入稻田,经过稻田表面流净化后流入农沟,再通过强化沟回流至生态调蓄塘,经生态调蓄塘稳定处理后的养殖尾水,再为鱼的养殖提供用水。
2. 选址要求
最好选址于水热资源丰富的平原湖区,农业景观格局上属于典型的渔农混作区;稻田和鱼池位置相对集中,并且位置毗邻;稻田和鱼池形状规则,呈典型的长方形布局。
3. 稻田和沟渠改造
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保水能力较强的稻田,周边需有充足的供电系统,且交通便利,适宜鱼苗、物料运输及后期商品鱼上市。稻田用防水土埂将稻田分隔开,使养殖尾水在稻田土壤表面呈“N”字形流动,增加水流路径。
将稻田周围原有排水沟进行改造,构建简易生态沟渠和强化生态沟渠。简易生态沟渠截面呈等腰梯形,坡比为1:0.8,沟渠前段安装可移动式过滤装置和陶粒浮板,中后段种植空心菜和水葫芦等水生植物。
强化生态沟渠采用多种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强化沟渠净化功能。强化沟底部及渠面铺设防渗土工布,沟底铺设多孔陶粒和碎石,渠面衬砌植草砖,截面为等腰梯形,坡比1:1长度,共分为三段。前段栽种睡莲,每隔3m设置过滤坝,过滤坝由粒径20cm卵石垒砌;中段栽种睡莲、菖蒲、水薄荷等净水植物,在中段与后段分界处设置一道沉降止水缝,并铺设碎石和卵石,栽种鸢尾。
4. 池塘及配套设施
池塘长方形,东西走向,长宽比以5:3为宜,面积视鱼苗池、鱼种池、成鱼池及虾、蟹养殖池而定,水深1.5~2.5m。池塘底部平坦,无渗漏,保水性好。根据养殖池塘面积配备增氧机或微孔增氧系统以及自动投饵机。
连片池塘用涵管相互串联,进水端位于一池水体上层区域,出水端位于另一池水体下层区域,通过水的流动上层富含溶氧的水即可同下层缺氧的水混合,有助于污染物的代谢转化。
5. 生态调蓄塘
水面设置占池塘10%面积的植物浮床,塘中放养少量滤食性鱼,不进行投食。生态调蓄塘具有系统稳定、生物多样性丰富、调蓄和净化功能。
图1 系统平面布置图(a)和工艺流程图(b),箭头表示水流方向
(二)系统管理
1. 稻田选择米质优良、抗倒伏、抗病性强的优质米品种或杂交水稻品种,且为延长稻田对养殖尾水中营养物质的循环利用,可种植再生稻。
2. 防病治虫。采用病虫绿色防控,田埂种植蜜源性草花,安装太阳能诱虫灯、性诱捕器等综合措施防控或使用低残留、无毒、无公害的农药。
3.适期收割。遵循水稻生育规律,收割前后系统暂停运行20d。如果种植再生稻,一季稻收割时留40cm稻茬为二季稻生长。收割完水稻,继续种植油菜、中草药及具有经济价值的蔬菜等轮补轮作,提高农田利用率及总体经济价值。
4. 稻田-沟渠系统对池塘养殖尾水进行处理的水力负荷需低于0.032m3/(m2·d)。稻田灌水深度以不同阶段水稻生长需求为准,随着水稻的生长,灌水深度可适当增加。系统运行通常于水稻拔节期开始,每日平均运行10h,阴雨天不运行。
二、模式应用效果
1.池塘养殖尾水经稻田-沟渠协同净化系统处理后出水中TN、TP、CODMn和TSS浓度平均值为1.33、0.19、6.61和12.00mg/L,系统平均去除率达到86.73%、89.26%、85.77%和93.68%,处理后水质达到《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 SC/T 9101—2007)一级排放要求。
2.池塘养殖尾水中多余的TN、TP和CODMn在稻田-农沟协同净化系统中逐级得到循环利用,符合线性削减模型。
3. 池塘-稻田-沟渠生态循环种养模式中养殖池塘的饲料系数显著降低,产量较对照塘提高18.25%。
4. 池塘-稻田-沟渠生态循环种养模式使池塘尾水中11.02%的氮和4.97%的磷转移到稻田供水稻吸收利用,并提高了稻田土壤氮、磷养分含量,减少了氮、磷在养殖环境的累积,氮、磷利用效率提高54.91%和54.61%。
来源 | 科学养鱼公众号
编辑 | 黄俐琦
编审 | 刘友智 何聆溪 纪晶
监制 | 田国英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