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打造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秭归样板”

2024-09-19 16:01  

近年来,秭归县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锚定畜产品有效供给和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两个主攻方向,以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牵引、以流域综合治理为抓手、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为着力点,努力打造高品质现代化特色畜牧业先行区,奋力推进三峡生态文明窗口建设取得新成效。在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考核中,秭归县是全省32个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中唯一被评定为“一般变好”等次的县,被农业农村部通报表扬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01 聚焦系统集成,以规划引领实现“源头控污”

把统筹规划的理念融入到养殖粪污治理全过程,促进畜禽养殖与国土空间布局相适应,让“该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实现变养殖粪污治理“末端处置”为“源头控制”。

摸基数“盘底子”

对全县养殖户开展摸底排查,掌握养殖现状,建立信息台账,强化动态监测,为推动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数据支撑。从摸底情况来看,全县50头以上畜禽养殖场户2493个,50头以下生猪散养户28868个。

优布局“定调子”

结合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要求,协同编制《县域生态功能区保护修复规划》《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规划》。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化顶层布局,划定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打造“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饲料”生态循环产业链。

严准入“过筛子”

严格落实畜禽养殖场规模标准和备案管理制度,做到治污设施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使用,事前审批到场、建设施工到场、竣工验收到场。按照“属地管理、辖区负责”原则建立常态化、网格化巡查监管机制。严禁在生态红线、公共水域、永久基本农田等区域内的养殖行为,及时叫停未经报批的建设行为,对不符合备案条件的养殖场依法依规予以关停。

02 聚焦共同缔造,以多元共治实现“协同减污”

以签订履行《养殖公约》为美丽乡村建设切入点,充分调动养殖户积极性,引导发展绿色生态养殖,通过“四个一批”措施,实现由“要我治”向“我要治”的转变。

摸基数动员改善一批,提升人居环境

对极小规模散养农户或空栏户,综合考虑对周边环境影响情况,纳入村委会日常监管。以“四个最美”建设为载体,支持养殖户建设三格式化粪池,在引导群众规范养殖、生态处置的同时,提升周边人居环境。

全县实施“厕所革命”和沼气池化粪池安全整治中,将沼气建池与改圈、改厕、改厨相结合,一体化推进畜禽粪污治理与农村能源“一池三改”建设,逐步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

规范建设一批,打造示范标杆

督导养殖场(户)建设与养殖规模相匹配的粪污处理设施,支持养殖场(户)对栏圈进行雨污分流、干湿分离改造。

因地制宜支持建成化粪池2668个13万立方米(其中三格式化粪池1295个9万立方米),配套固定堆粪棚1.84万㎡、液体粪污贮存池13.31万m³、异位生物发酵床1.9万㎡、户用沼气池11096个、小型沼气工程226处。

采取示范带动方式推动治理设施规范运行,以点带面打造70余个养殖整改示范户,并组织观摩、推广宣传,引导推进养殖设施改造建设。

退养治理一批,修复流域生态

对长江重要支流、水源地等重要区域实施集中整治,在九畹溪流域、茅坪河流域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试点,累计拆除栏圈2.7万平方米,兑付退养补助资金1300余万元。

依法打击一批,严控违规增量

整合畜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规划、林业等部门执法力量,常态化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整治,严厉打击养殖违建、偷排漏排等行为。2021年以来,共立案16起、拘留6人,形成了强大的震慑。同时,强化舆论宣传,通过“云上秭归”“村村响”等及时曝光违法违规行为,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控污治污的浓厚氛围。

03 聚焦环保整改,以靶向施策实现“销号治污”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以最坚决的态度、最迅速的行动、最有力的措施,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的整改落实工作。

检查梳理“回头看”

对2017年以来涉及养殖污染的环保投诉、中央和省环保督察交办问题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回头看,累计检查养殖户128户,对检查中发现污染问题,立即指导整改到位,不能现场整改的责令限期整改,同时将问题交办所属乡镇督办整改。

集结力量“攻难关”

会同生态环境等相关部门,按要求及时办结中央和省级环保督察交办养殖污染问题并举一反三扩大养殖污染排查范围和整改力度。

跟踪落实“固长效”

对照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省级环保督察整改落实等情况进行定期与不定期跟踪问效。对思想放松、工作敷衍、虚假整改、拖延整改、整改反弹的,一律严肃追责、问责,持续巩固治污长效。

04 聚焦绿色循环,以持续发展实现“长效用污”

不断创新优化“收集-处理-利用”三端工艺流程,开展以镇村、户为基本单元的资源化利用试点,探索出“达标直供消纳”的种养循环“秭归模式”。

以养殖大户为中心,探索集中综合利用模式

在郭家坝镇等11个乡镇,以家庭农场为单元,由养殖大户投资建设养殖粪污处理设施,破解山区养殖户“小、散、乱”难题。共建设田间沼液存储池90座6340立方米、架设沼液输送管道近4万米,推广“茶(果)-沼-畜”模式18处2227亩,基本形成自主转化、就地转化、集中转化相结合的综合利用模式。

以村域为中心,探索连片粗加工利用模式

以两河口镇中心观村为试点,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组织优势和村集体经济的带动优势,由村集体经济牵头建设异位生物发酵床式小型粪污收集处理中心,与周边养殖主体签订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合同,实现异地运输、集中处理,达到保护饮用水源、改善人居环境等效应,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

以镇域为中心,探索市场化深加工利用模式

采取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在生猪养殖大镇杨林桥镇和蛋鸡养殖集中地茅坪镇为试点,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畜禽养殖废弃物有机肥厂2个,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7个,配置沼液运输车20辆,配套分散收集点4个,每年可生产有机肥3万余吨,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7%以上。


来源 |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

编辑 | 李金霞

编审 | 刘友智

监制 | 田国英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670/202409/3024f9a84e59f4fd2933daaaf5c02c0e.jpg-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