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鄂州梧桐湖,绿水盈盈,荷叶田田。
1732户、6963名农民,从农民变身梧桐湖社区居民。按计划,最终要安置4100户、14000多人。
搬出旧屋,离开田野,住进高楼。起初,这个村民们组成的新社区,曾有过无以名状的失落:邻里隔阂深了、精神寄托少了……
乡村振兴,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新社区如何“铸魂”? 7月1日至2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深入梧桐湖社区探寻答案。
文化为媒,和谐邻里关系
从乡村搬进社区,住进单元楼。在一张张笑脸背后,社区党委书记罗休勇却感受到另一种况味——家家户户紧闭的房门锁住了大家的心。“过去在村里,串门抬腿进屋,现在要想拉家常,进门还要换鞋。”72岁的胡长林说,邻里间想走动的心情一下就被这繁琐礼节破坏了。
罗休勇坦言,这么大一个社区,需要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
如何请居民走出自家“猫眼”,敞开心扉,建立和谐邻里关系?
梧桐湖社区以基层党建为核心,将122名党员划分成10个党小组,建立起“党建+网格”模式,将“解散”后的被征地农民重新组织起来,全面引导他们参与社区共治,不断提升对新社区的归属感。同时,按照“一格一员、一岗多责”配备10名网格管理员,负责社情民意收集、民间调解、重点人群关爱等。“党员,也是引导员,带着大家共建美好家园;网格员,也是联络员,一点点串起彼此疏离的亲情。”社区第一书记邵中华笑着说,同时培育积极健康的乡村文化,让大家在活动中增进认同感,消除陌生感。
社区老年活动中心成立了,棋牌、电视等一应俱全,这个1800平方米的大屋子,成了老人们的好去处。社区还成立了麦秆画、剪纸、楚剧、广场舞、腰鼓队等小分队,将文艺演出、体育健身、书法等融入居民的生活里。
每个周六的晚上,华灯初上,社区群众广场便喧闹起来。戏曲表演、才艺展示、卡拉OK大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犹如磁场,把居民们吸引进来,心与心的距离拉近了。
居民张红梅兴奋地说:“以往觉得住进‘石头森林’,大家就没啥来往了,现在经常参加社区活动,反倒更亲近了。”
小区门口一本摊开的石书,镌刻着“二十四孝”之一孟宗孝敬母亲的故事;社区长廊两旁的灯箱上则记载着社区道德模范的事迹,从古至今,风尚传承。
“俯拾皆是的‘暖心文化’,只为将和谐邻里打造成一道别样风景。”社区妇女主任沈桃香说。
志愿引领,营造文明氛围
得益于发展梧桐湖新城的好机遇,村民们不仅搬进了新区,更拿到不菲的拆迁款,但物质的富足难掩根深蒂固的陋习。有人随手扔垃圾,甚至随地大小便;有人小偷小摸,顺手“牵”走自行车、电动车;有人整日无所事事,打牌赌博……
如何摈弃不良习俗,培育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社区专门召开了全体党员大会。
一番激烈的讨论后,大家建议,文明创建,要让全体居民都成为文明志愿者,党员干部更要争做表率。
捡烟头、拾矿泉水瓶、建公厕……社区134名党员成为第一批志愿者,用无声行动,悄然影响着居民。“这些塑料瓶是可回收垃圾,要放进绿色垃圾箱;这些电池不可回收,要放进红色垃圾箱。”7月1日,沈桃香在广场上教居民如何使用新式垃圾箱。“我现在是社区保洁员和文明志愿者,看着环境一点点变美,打心眼里高兴。”30岁的居民刘欢说,“过去,我总是围着麻将桌转,现在每天在社区忙碌,身体健康,生活也变得多彩。”
如今的梧桐湖社区,劲炫文明新风尚。大舞台有污渍,马上就有志愿者打扫;可疑人员进社区,立刻就有志愿者上前询问;孩子们期末考试时间,跳广场舞的大妈会调低音量……
红白理事会,革除恶风陋俗
梧桐湖社区郊外,一座花园式墓地依山而建,灌木间,规整的墓穴显得庄重肃穆。“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邵中华介绍,社区公墓不以营利为目的,一律免费,每个墓穴占地面积1平方米。
婚丧嫁娶相互攀比、满山乱葬乱建,曾经是附近农村的真实写照。“红白筵席、彩礼嫁妆,一旦夹杂了功利意识和攀比心理,就使传统习俗变成了陋俗,扭曲了正常的人际关系,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罗休勇说,不能将这些恶风陋俗带到新社区里。
为此,梧桐湖社区成立了红白理事会,为红白喜事立规矩——
严禁请道士和尚,搞封建迷信;每桌酒席不得超过500元;居民亡故,一律安葬在社区公益性公墓。
社区推选德高望重、热心服务、有一定礼仪特长的“五老”担任红白理事,制定章程,引导居民自我管理。
在村规民约面前,干部村民完全平等。134名党员带头移风易俗,抵制大操大办、低俗仪式等歪风邪气。
节俭成为共识。去年9月,弥留之际的老党员高发告叮嘱家人:“我去世后,一切从简,去公墓安葬。”“其实‘人情风’‘吃喝风’盛行,早成了大家的负担和枷锁,”居民张红梅说,“现在干部带头,没有相互攀比,我们当然拥护。”
感受着阵阵乡村文明的新风,65岁的居民叶宗英感叹:“党和政府不仅帮我们把荒村建成美丽的新家,更让这里成为乡风文明的家园。”
责任编辑:卢瑶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