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咸宁通城县石南镇梅港灯笼厂内,各式灯笼琳琅满目,吸引了各方客商前来洽谈、采购。 楚天都市报记者黄士峰摄
图为江宏村里的小朋友对灯笼爱不释手
图为64岁的郭秋珍缝制灯笼外面的布料
图为趁着出太阳,工人们把灯笼搬到田埂晾晒
图为在县城开店的梅港姑娘李咏,看到精美的灯笼格外开心
楚天都市报记者周鹏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黄士峰通讯员刘建平孔
1月23日,腊月十八。久违的太阳照得人暖暖的,通城县石南镇梅港灯笼厂的工人们,把灯笼搬到田埂上,摆成一排晾晒。
在该厂二楼的陈列厅,来洽谈、采购灯笼的客人,一拨接着一拨。这里生产的灯笼各式各样,直径大的达2米,小的仅拳头大小;形状有传统的球形,也有圆柱形,还有方形等,真是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
该厂负责人黎红刚,是土生土长的梅港村人,曾外出打拼多年。他介绍,通城县的春节习俗,是“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即大年三十家家户户要烧火取暖,正月十五要在门口挂上红灯笼。而在石南镇,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还会举行传统庆祝活动“赛锣赛亮”。“赛锣赛亮”是湖北省非遗项目,其起源可追溯到800年前的宋理宗年间。据《吴氏族谱》记载,宋理宗时,石南镇吴公元四、元七奉诏治愈皇后恶疾,受到皇帝赏赐,族人奏“八哥”锣鼓迎贺。吴公去世后,当地立庙供奉,每逢其生辰、庙会,信众都要敲锣、打鼓、点灯,祈求吴公神灵惩恶扬善,保佑一方百姓避邪消灾。后来,祈神活动渐渐演变成为一项比赛,大家比拼谁的锣敲得更响,谁的灯更大更亮。
近年来,每次“赛锣赛亮”,石南镇各村村民几乎人人参加,家家户户门口、村庄道路两旁,都要悬挂大红灯笼。村民们还会结队登上附近的山头,燃起熊熊篝火,敲锣打鼓,热闹非凡。2016年,“赛锣赛亮”参赛人数达3000多人,观众更是达到3万余人。
每年举办“赛锣赛亮”活动时,红灯笼的需求量十分庞大。2018年,梅港村村民提出,年年购买灯笼花费太大,不如自己生产,既节约经费,还能销售获利。于是,村民们自发组织到河北、浙江等地灯笼厂考察学习,于当年6月成立梅港灯笼厂,工人大多来自该村10余户贫困户。工人们平时有工资,年底还有分红,灯笼厂成了扶贫脱贫模范。
黎红刚说,灯笼厂开张半年来,共制作灯笼1万多个,已经卖出8000多个,经营情况远超预期。目前他正在研制可控灯笼,在灯笼里装上芯片,用户可以用手机遥控其明灭和亮度。
石南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湖北省打击乐之乡”“湖北元宵习俗(赛锣赛亮)传承基地”,该镇正在建设“赛锣赛亮”民俗文化园,基础工程已经完工,今年元宵节即可开园。
责任编辑:谢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