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上张灯结彩准备迎接元宵节游客的到来 长江日报记者刘斌 摄
“狮子舞起来,新年好运来!”2月16日下午,长江日报记者来到雾气蒙蒙的黄陂木兰山村,“回乡能人”张友华正带着4条彩狮排练节目,准备迎接元宵节5万游客的到来。广场上张灯结彩,不时传来欢声笑语,处处洋溢着节日的喜悦,这座曾有“小汉口”之称的百年古村,正悄悄地焕发着新的生机。
“能人回乡”建设美丽乡村
2014年,武汉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木兰山村成为首批试点。家乡的新变化,牵动了在外打拼多年事业有成的张友华的心。同年,他回乡成立了武汉木兰古道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流转土地2000多亩、投资3000多万,先后建立樱桃园、杨梅园、冬桃园、山楂园等采摘园区。
张友华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如果不是武汉市率先在全国开展农村集体土地“三权分置”(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探索,对农村土地进行确权、颁证,企业大规模流转土地根本不可能实现,也就没有了美丽新农村新的发展机会。
经过美丽乡村改造,村里的民宿和农家乐发展日渐兴旺。当初种下去的果树,去年也已开始挂果,樱桃、杨梅等鲜美的果实挂满枝头,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采摘。
78岁的村民张大发容光焕发地告诉长江日报记者,看到村里游客增多,两年前他把家里的3层小楼改成了民宿,取名“俏木兰客栈”。虽然今年过年天气不好,但初一到初六,仍然每天都有游客来住。“去年10间客房收入4万多元,随着村里环境越来越好,相信客栈生意会更好。”
吸引21.6亿元建高端民宿村
“今年木兰山村的变化会更大,我们已经和企业谈定了21.6亿元的投资,要将木兰山村打造成华中地区精品民宿第一村。”
走在蜿蜒的古道上,指着前方烟雨朦胧中愈显秀美的村落,张友华的脸上有着掩饰不住的期待和兴奋。
2018年,武汉乡村振兴接连出台推进共享农庄建设等新政,鼓励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大胆创新,探索“三乡工程”建设主体与村集体、村民合作改建农房、建设共享农庄,形成共建共享机制。
木兰山村拥有数百年的朝山古道文化,村庄独特的山水资源和悠久的民俗文化魅力,吸引了企业的投资目光。
木兰山村与素有浙江“民宿第一村”之称的莫干山村,有不少相似之处。都毗邻景区、依附大城市、交通便利。目前华中地区没有一个叫得响的高端民宿聚集地,木兰山村能否改变这个现状?
有大企业资本向木兰山村抛出橄榄枝,张友华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中农集团和武汉兴业联置业两大企业,经过多次考察,与木兰山村的发展理念不谋而合。“村里的20多栋古民居已被保护起来,未来几年,一房一院一地,木兰山村将朝着高端民宿模式打造。”
加入合作社共同闯市场
信步木兰山村,家家户户门前挂着的红灯笼,透着浓浓的年味和温暖祥和的生活气息。
“村民在景区打工的,年收入有3万多元;在周边苗木基地打工的,年收入有5万多元。大家这几年,普遍生活越来越好了。”
吃上旅游饭,成为上班族,木兰山村的产业发展也没落下。小农户如何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木兰山村也有一套自己独特的生产方式。
张友华介绍,2017年,木兰山村成立了木兰古道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村里的村民以土地、房屋等形式入股。合作社成立后,景区发展蒸蒸日上,村民们直接受益。村广场的大川农家乐开业4年时间,去年一年营业额达到了40多万,元宵节还没到,已经预定了30多桌。
根据木兰山村的实际发展情况,为全面增强全村致富能力,今年木兰山村确定了依托木兰古道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为总社,年后陆续成立茶叶合作社、酒坊合作社等多个“子社”的灵活“闯市场”模式。
“我们对新合作社的成立,都充满期待!”一旁正在齐心协力扎龙灯的村民们,高兴地大声说道。
(责任编辑:张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