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三局三公司施工人员在武汉东湖绿道二期湖林道上进行收尾工作。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摄
航拍的武汉东湖绿道二期湖林道一角。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摄
近年来,武汉市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依托东湖山、林、泽、园、岛、堤、田、湾8种自然风貌,已建成集生态、文化、休闲、景观、通行于一体,101.98公里的东湖绿道,真正体现了“还路于民、还绿于民、还湖于民”。东湖现已成为市民亲近自然的必去之地,开启了武汉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建设绿色健康的“景观道”
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张岚是东湖岸边湖光村的原住民,东湖绿道的修建让她感受到居住环境的变化:“原来这里的路坎坷不平,大货车穿梭不息,扬尘满天飞。现在绿道修好了,我常去绿道散步。”
东湖绿道不仅重塑了武汉的景观布局,也改变了城市空间。联合国人居署这样评价东湖绿道:“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城市公共空间平等共享,给市民提供了更可达、更生态、更包容的公共休闲空间。”
“住在东湖边,是我的骄傲。”在东湖路住了30多年的何奶奶,现在茶余饭后最爱做的事就是去东湖听涛景区遛弯、打太极。
“来武汉,游东湖,逛绿道,品文化”成为五湖四海的游客来武汉的首选路线。每年3月的东湖樱园,每天数万名游客入园赏樱,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2018年,东湖绿道接待游客2092万人次,同比增长62%,全年旅游收入7.6亿元,东湖已经成为武汉旅游名副其实的城市名片。江汉大学留学生妮娜说:“没想到在这样一个大城市,还有如此原生态的景观,环境保护做得太好了!”
修筑惠民利民的“幸福道”
临水远眺东湖,满目清新春意;闲来漫步绿道,微风和煦悠然。市民常常称赞“绿道就是幸福道,绿道越多,城市越有看头,生活也越有奔头”。东湖绿道不仅让武汉的城市空间更加优化,也让老百姓充分享受到低碳出行的便利。
“今天天气好,去绿道骑行吧!”在晴好的周末,约上亲朋好友,去东湖绿道散步骑行,悄然成为武汉市民的新时尚。骑行路程可短可长,体力好的,上午骑行10公里,一路林野风光相随,尽享山水之乐;下午乘坐电瓶车到达落雁景区,拜访芦洲古渡,游览赵氏花园,晚上在梅园码头乘坐东湖游船,度过一天的“慢生活”。
2017年东湖绿道二期工程建成开放后,市民徐先生多次徒步丈量这条100公里长的绿道。他感慨:“在武汉生活了50多年,今天我才真正走进东湖的心里。”东湖风景区管委会主任黎东辉说:“游绿道、看美景,享受幸福生活,这就是东湖绿道建设的目标。”
东湖绿道鼓励绿色出行,倡导都市慢生活,采用全球首创的四维立体交通绿道。1.5米宽的步行道、6米宽的自行车道、3000多辆个性化自行车、15个公共自行车站点,全线禁行燃油燃气机动车。“一期赶走汽车,二期原生态全景呈现,为更加亮丽的东湖点赞!”武汉市民饶加琳对此感触颇深。
作为中国“最美赛道”,东湖是运动达人的“天然健身房”。樱花半程马拉松、全国大学生马拉松等赛事,已经使东湖绿道成为跑友们的“跑马胜地”。“我跑过很多次半程马拉松,东湖绿道的景色别有风情,堪称最美的赛道。”南非留学生跑友查尔斯说。
2018年,东湖绿道再次提出“人文东湖”“青春东湖”的概念,东湖阳光博物馆项目、东湖高地音乐节将给游客带来全新感受,杉美术馆、时见鹿书店吸引了更多大师级文艺活动。武汉市民张萍说:“原来一期主要是看景色,二期增加了好多艺术、人文元素,我们停留的时间也长了,光这个桃花岛就要转上半天。”
建成永续的“生态道”
东湖的发展规划遵循生态优先,坚持“占一补一、占补平衡”,不多占东湖一方水,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城市生态。
“如果把东湖看作一个病人,基础设施和管网建设,就好比是打通东湖的排毒通道。”武汉市水务局负责人认为,治水不能只在水上做文章,污染的根源还是在岸上。近5年来,东湖绿道建设以“生态”为主,采取了一系列湖岸保护措施。景区内污水管网从15公里增至30公里,污水泵站从无到有,目前建成使用10座,景区内日截污水近万吨。
东湖绿道工程项目负责人说,东湖绿道的建设为东湖清理了50万立方米淤泥,对东湖的生态修复起到了促进作用。“现在整个绿道沿线的雨水可通过绿色植被、水生植物进行再过滤,减少了污染入湖,也增强了东湖的调蓄功能”。
“东湖沿线很多池塘,以前水流不畅、淤堵严重,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武汉地产集团工程负责人说,东湖绿道二期建成后,沿线13个湖边水塘的整治工作也随之启动。一个以微生物、小虾小鱼、大鱼为基础的循环生态链建立起来,在不与东湖连通的情况下实现水塘自净。
中科院水生物研究所东湖湖泊生态系统实验站高级工程师张霄林表示:“目前东湖的水质达到40多年来的最高水平。”据悉,目前东湖III类水质覆盖面积达全湖的82%,水生植物科数占全国的40%。
在东湖绿道二期建设中,8万平方米的水杉保育林、梧桐道被完整保留,12264棵苗木顺利搬家,甚至主动为27棵大树“让路”。通过采取水环境治理、山林修复、动植物保护等生态措施,东湖生态环境实现了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城市“绿肺”的作用。
“东湖绿道为真正还湖于民打下了基础。”家住东湖岸边的市民陈先生说。很多武汉市民还自发加入到保护东湖的行动中,“草根湖长”柯志强每个月都要去东湖看一次:“东湖是武汉的,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必须要保护好。”
“眼下是多样化旅游发展非常好的时机,武汉要以东湖绿道为抓手,形成一条独具特色的城市风景道,打造在世界叫得响的生态文明示范之作。”湖北大学旅游研究院院长马勇说。
2019年,旨在提升整体文化的东湖绿道三期工程即将建成使用。今年10月,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帆船比赛所在地就位于东湖风景区湖心亭处水域。据悉,完成军运会的使命后,东湖帆船基地将转为服务人民,成为武汉市民休闲运动中心。
(本报记者 夏静 本报通讯员 刘志强)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江南分中心主任亢德芝:
“旷野书楚”打造人文生态空间
心旷神怡、野趣横生、书香浓郁、荆楚风物,被东湖绿道规划者们简称为“旷野书楚”,也是武汉东湖绿道今天呈现给世人的迷人景象。早在规划阶段,我们就将打造世界级绿道作为最终目标,并先后多次在重要的国际会议上对其进行推介。它的出现,适应了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满足了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公共空间品质的需求,可以说恰逢其时。通过几年来“还绿于城、还湖于民”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100余公里的东湖绿道已经成为一条生态绿道、惠民绿道、文化绿道。它是景观,又不仅是景观,无论是一家老少在林荫中悠闲漫步,还是年轻跑者在马拉松比赛中恣意挥洒汗水,人们都能清晰地看到东湖绿道正日益融入人们的诗意生活。
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市政协副主席梁鸣: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体现
武汉东湖绿道是城市不可缺少的绿肺。我们始终将生态环境作为重点考量,充分依托东湖山、林、泽、园、岛、堤、田、湾八种自然风貌,沿用原有的自然基底进行提升和打造。利用绿道所形成的绿廊,将城市与生态保护区域有机结合,缓解城市发展与自然保护的冲突。采用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运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措施改良生态系统。对湖泊岸线环境进行系统改善,建设软质生态驳岸,修整边坡减少水土流失。注重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3条生物通道保证了水生动物、两栖动物都能够自由穿行。主动调整规划路线,为27棵大树“让路”。建造耗资更多、工期更长的水系连通桥,只为让池塘能有活水来。东湖绿道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经验还有很多。作为政协委员,我将会继续推介东湖绿道规划建设的经验,争取让全国出现更多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项目,让绿色福利惠及子孙后代。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系副教授刘江东:
漫步城市绿心间
作为国内首条城区内5A级旅游景区绿道,东湖绿道是武汉市民的骄傲,是“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的亮丽品牌,是武汉市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决策部署的生动实践。东湖绿道,不仅移步换景,而且春夏秋冬各有看点——春天赏樱花,夏天看荷花,秋天闻桂花,冬天有梅花。同时,绿道的声光电等公用设施的建设,尽可能与自然环境融合,力求景观的原生态。在东湖绿道,既可饱览湖光山色,又可运动健身,老少咸宜。每逢周末,绿道上熙熙攘攘,是市民休闲、游客观光的好去处。武汉大学离绿道很近,我经常带家人和亲朋好友,以及邀请来校参加学术会议的同行贵宾到东湖绿道走走。很多朋友包括来自台湾地区的友人走在绿道上,都对东湖面积之大、景色之美、服务设施之齐全印象深刻。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武汉投资、居住,东湖绿道作为武汉绿色、宜居、清洁、美丽环境的一部分,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着更大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马新强:
“步步精心”出精品
东湖绿道在短时间内收获各方好评,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因素:一是定位高远,武汉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致力于将东湖打造成世界名湖、城市绿心、生态典范,让东湖绿道成为世界级科技绿道、惠民绿道、文化绿道。从空间节点设置、自助服务设施、植物绿视效果、灯光照明等各方面和文化要素挖掘上都体现了这一定位,可以说东湖绿道为武汉这座工业城市注入了自然的诗情画意和人文情怀。二是“步步精心”,用绿道的形式将广阔区域还之于民,大到空间设置、小到一草一木都心思精巧。三是开放包容,绿道位于主城区,不管是开私家车还是乘公共交通工具都十分便捷,让老百姓充分享受到了休闲的乐趣,同时绿道还积极接轨国际赛事活动,一座城市的开放之心可见一斑。
(光明日报记者刘梦、夏静、张锐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