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茎秆流胶的难题解决了!竟是这几种病害在作怪

2019-06-28 14:01  



懂农业 爱农村 爱农民

在黄瓜生产中,植株发病后经常出现流胶的现象。尤其是茎蔓流胶后,常导致其上方逐渐萎蔫直至死亡。那么,导致黄瓜茎秆流胶的病害有哪些?菜农如何辨别与防治呢?



关键词:茎秆 流胶

蔓枯病

蔓枯病导致叶柄、瓜蔓或茎基部被害时,病斑呈油浸状,圆形至梭形,黄褐色,严重时溢出琥珀色树脂样胶状物。蔓枯病的特点是所有病斑上均生有黑色小粒点,后期茎干缩,纵裂呈乱麻状,严重时导致“蔓烂”。棚室内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通过灌溉水传播,从气孔、水孔和伤口侵入。蔓枯病在遇阴雨天,高温、高湿时发病重。连作地、平畦栽培、排水不良、种植密度过大、供肥不足、长势弱的植株易发病。

炭疽病

茎蔓与叶柄染病,病斑椭圆形或长圆形,黄褐色,稍凹陷,严重时病斑连接,绕茎一周,植株枯死。湿度大时,表面有粉红色粘稠物。病菌分生孢子通过雨水传播,10—30℃均可发病,24℃时发病重。湿度是诱发炭疽病的重要因素,在适宜温度范围内,空气湿度93%以上,易发病。湿度大、黄瓜吐水或叶面结露时,易发病。另外,氮肥使用多、通风不良、植株衰弱时发病重。

黑星病

茎秆染病,初现水浸状暗绿色梭形斑后变暗色,表皮粗糙呈疮痂状,破裂后流胶,潮湿条件下病部溃烂,可造成部分茎蔓萎蔫。该病属于低温、耐弱光、高湿病害。最适温度在15—22℃、空气相对湿度在90%以上,有利于病菌侵染发病;植株郁闭、空气不流通的地块,发病重。黑星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一旦发生能够导致整棚黄瓜绝产,同时黑星病又是一种检疫性病害,目前北方地区保护地黄瓜上发生并不是非常普遍,通常都是将其他病害误诊为黑星病。

细菌性病害

染病茎秆上病斑呈水浸状,褐色,湿度大时病部溢出白色菌脓。细菌性病害导致的茎秆流胶,确切的说流出的不是胶,而是菌脓,大多数细菌性病害发生后在湿度较大时都会有菌脓产生。如果通过触感以及气味来仔细区分,胶跟脓是不一样的,如果流出的是菌脓,那么就可以确定是细菌性病害导致的。目前来看,北方地区保护地蔬菜,导致瓜条以及茎蔓、叶柄流胶的细菌性病害主要有细菌性角斑病、细菌性缘枯病以及细菌性软腐病。

防治方法

上述几种病害都是在高湿、植株长势弱时发病重,因此,防治该病可采取药剂防治和环境调控相结合的措施。在棚室管理中,应注意通风排湿,白天将棚温控制在25-33℃,夜温控制在15-20℃。也可在大棚操作行间铺设秸秆,不仅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且秸秆在腐烂的过程中还能释放出热量和二氧化碳,提高棚内温度和蔬菜的光合效率。另外,要合理留瓜,及时补充营养,增强植株的抗病性。菜农可叶片喷施或随水冲施氨基酸类、海藻类、甲壳素类、氨基寡糖素类产品,养根护叶,平衡植株生长,提高植株整体抗性。病害发生后及时用药。

蔓枯病防治药剂:常用药剂有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达克宁)、250克/升醚菌酯悬浮液(阿米西达)、25%咪鲜胺乳油(扑霉唑、扑菌唑)、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大生、新万生)、25克/升咯菌腈悬浮剂(适乐时)、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世高)、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百泰)、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拿敌稳)、400克/升氟喹唑乳油(福星)、500克/升嘧菌·百菌清悬浮剂(阿米多彩)、325克/升苯甲·醚菌酯悬浮剂(阿米妙收)等。

炭疽病防治药剂:炭疽病跟蔓枯病的用药基本一样。

黑星病防治药剂:病害发生后,可选择腈菌唑、氟硅唑、苯醚甲环唑等三唑类药剂,配合乙蒜素、吡唑嘧菌酯等药剂。三唑类药剂在瓜类蔬菜种植过程中经常被使用,但也是发生问题最多的一类药剂,使用时要严格控制使用浓度和使用次数,注意使用间隔期。

细菌性病害防治药剂:常用药剂有叶枯唑、噻唑锌、氢氧化铜、橙亮(春雷·王桐)等,也可采用硫酸链霉素+琥胶肥酸铜、中生菌素+氧化亚铜、细刹+喹啉铜+噻枯唑等配方。

【来源】北方蔬菜报种植宝典 吴荣美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本平台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若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加入垄上蔬菜圈,获取更多蔬菜资讯!

↓ ↓ ↓

垄上娃娃菜微信号:17343206025

(请转发到微信发布再打开扫描二维码)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https://img.cjyun.org.cn/a/10670/201906/92d47817ca1bee1c04443264bf42fc0b.jpeg-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