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江,浩浩向东,流经湖北时放慢前行的“脚步”,与汉江合力冲积出中国三大平原之一的江汉平原。
母亲河哺育千年,身处江汉平原怀抱的荆州,成就“鱼米之乡、天下粮仓”的美誉,如今再次担负起“建设江汉平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的历史重任。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推动乡村振兴,激活“组织动能”是固本之举。
红色会堂聚拢人心、红色头雁振翅领航、新型村级集体经济激活发展动能……在“红色引擎”驱动下,荆州千里沃野之上,处处涌动实干热潮,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徐徐铺展。
战斗堡垒凝聚力不强,如何重新把群众组织起来——
建与用:“红色阵地”迸发强劲活力
早上,江陵县资市镇先进村村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正在举行。
新建的党员群众活动室内,主背景墙上,一面党徽悬挂在正中央熠熠生辉,左右两侧各放置5面红旗,其他墙面悬挂着领袖经典语录、党组织网络图、党员群像图、岗位职责、荣誉栏等。置身其中,顿感庄重。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村党总支书记王金龙佩戴党徽,举起右拳带领与会党员一起宣誓,重温入党宣誓时的庄严承诺和坚定决心。
会场内,铮铮誓言激荡回响,让人心潮澎湃。
“不一样,真是不一样,以前哪有这种氛围!”老党员吴传祥感叹不已:“村里最困难的时候,党员连开会地方都没有,一个小会议室,里面坐一半,外面站一半,吵吵嚷嚷,没多大一会就散场了。”
“如今,这里不仅聚集了人气,更聚拢了人心,村里的理论宣讲、农技培训、民俗展示、乡风评议等活动都在这里举行,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活’起来了,咱们要对村‘两委’点个赞。”吴传祥向记者竖起大拇指。
这些改变,源于荆州市正在深入推进的农村“红色阵地”建设。去年来,荆州市委提出,把农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打造成农村“红色阵地”,把村党组织建成坚强的“战斗堡垒”,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建起来——按照“1+5+X”模式规范化建设“红色阵地”,“1”即把党员活动室建设成“红色会堂”;“5”即完善便民服务、卫生服务、商贸服务、文体活动、公共服务等功能建设;“x”即有条件的村,可因地制宜建设乡风文明礼堂、乡贤名人馆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场所。
用起来——把“红色阵地”建成“五个中心”,即旗帜鲜明讲政治的党务中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中心、引领乡风文明的文化中心、凝心聚气的信息中心、便民利民的服务中心。
建与用,“红色阵地”如星星之火,在全市各地呈燎原之势。
“今天我们播报精准扶贫政策,给大家讲一讲贫困户脱贫出列标准……”荆州区马山镇凤林村九组村民郑高莲边干着农活边听着广播。
“从传递党的声音,到宣传党的政策,再到播报种养信息,小小的广播,把乡亲们的心拉得更近了。”凤林村村党支部书记黄文庭说。
如今,这样的小广播已成为全市各村“红色阵地”建设的标配。通过推动村级广播“村村响”“天天讲”,不仅为乡村治理提供了便利,还拉近了党和群众的心,在广大群众中营造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强大气场。
“红色阵地”上,不仅有飞扬的“广播声”,还有各种“接地气”的主题活动,让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亮堂”起来。
去年12月8日,石首市团山寺镇过脉岭村热闹非凡,周边十里八乡的村民在此参加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糍粑节”,众人挥动木棒齐捣紫糯米,庆祝鸭蛙稻米丰收。
“我们赶上了好时代!”说起家乡建设,村民脸上溢满着幸福的笑容。
近两年来,石首市各村依托“红色阵地”打造乡村文体活动大舞台,持续开展“快乐广场舞大家跳”“红色文艺轻骑兵”、送电影下乡等活动,类似过脉岭村“糍粑节”这样的活动,更让“红色阵地”成为展现传统文化强大魅力的重要载体。
东风夜放花千树,最能致远是书香。江陵县白马寺镇黄淡村,将农家书屋建设与精神文明创建相结合,不断推陈出新,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获评“全国示范农家书屋”,这是荆州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农家书屋。
松滋市刘家场镇三堰淌村依托“红色阵地”,每年开展“好婆婆”“好媳妇”“好儿女”和“十佳文明村民”评选活动,还制订了《三堰淌村村规民约》,成立村红白理事会,积极倡导推行移风易俗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炎炎夏日,各地“红色阵地”建设仍如火如荼。截至目前,全市共投入资金18亿余元,建设达标率达98.2%。“红色阵地”重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重新让群众“围着集体转、跟着集体干”,为乡村振兴集聚了无穷力量。
村干部队伍老龄化、后继乏人,如何破解乡村振兴人才困局——
选与派:“头雁领航”带动“群雁齐飞”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党组织带头人。这就迫切需要“头雁领航”,扛起新的使命。
41%的村党支部书记年龄50岁以上,51%的村“两委”干部学历在初中及以下……这是去年江陵县村“两委”换届前的基本情况。
去年4月,江陵县面向社会公开选聘村党组织书记,身份不限,籍贯不限,但要求年龄在45周岁以下,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党龄3年以上。
谁说农村不吸引人?10个名额,67人报名。经过严格选拔,最终确定10名村党组织书记人选,被派往10个村支书空缺或年龄过大退下来的村。
外来的和尚真的会念经吗?村民们拭目以待。
在马家寨乡万场村,每亩11元灌溉水费成了“拦路虎”,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这笔费用由村民自费。2016年以来,班子不力,没能收齐费用,这事就一拖再拖。
选聘村党组织书记李德透到任时,正值抗旱关键时期,为保障正常灌溉,不激发村集体矛盾,他垫付了全村灌溉水费3.6万元。8月,他又争取到扶贫专项资金用于发展食用菌项目,流转土地35亩,既能让村民收益,又能为集体增收,2018年万场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9.23万元。
这并非孤例。秦市乡秦家场村的肖海,解决了持续十几年的废品收购站占道经营问题;白马寺镇曲垸村的杨长波,聚焦处理村级公墓改建问题,得到群众高度认可;普济镇赵家岭村陈克超,协调解决201户村民的自来水改造问题……
看得见的变化,触手可及的实惠,让这批选聘的村干部得到了村民的真心认可。
在去年的换届选举中,荆州坚决将那些“守摊子”的“维持会长”换下来,全市村党组织书记调整721人,调整面高达48.29%;45岁以下462人,占31%;“派”和“聘”共308人,占20.6%。
数字变化的背后,是荆州市委强力推进农村改革的决心。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结构变化,荆州农村‘非农化’‘空心化’程度加深,直接导致了‘空壳村’‘薄弱村’的出现,而这些村庄普遍存在缺资源、缺人才、缺资金、缺发展条件等问题。”荆州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近年来,荆州市委在全市农村范围内推行合村并组,让空壳村、薄弱村抱团取暖、捆绑发展,促进农村资源优化配置。目前,全市共有行政村1495个,比调整前2262个村减少了767个,减幅为34%,极大增强了村组干部战斗力,有力促进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有了坚强的战斗堡垒,今年初,荆州大力开展“带头投身乡村振兴,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活动,吹响了全市农村党员奋战乡村振兴第一线的号角。
监利县新沟镇雷河村党员张才艳,是村里有名的“致富能手”。这些年,他先后成立监利县横新牲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和横隆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广泛吸纳贫困户就业。
困难户张立荣因病丧失劳动力,无法从事农业生产。张才艳主动上门沟通,将老人家里22亩地以免费托管方式,交由横隆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全程管理,对张立荣老人给予分红。
洪湖市乌林镇吴王庙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从2010年到2019年,荆州市人民检察院正县级调研员、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陈雪飞深深扎根于此。
9年风雨兼程,9年驻村惠民,陈雪飞结上52户“穷亲戚”,修桥铺路、通水通电、防汛抗旱、培育产业、建设美丽乡村,吴王庙由落后村变成了先进村。
“现在,我们这里有气派的文化广场和诗词长廊,有斥资60万元建成的老人儿童中心,还有樱花漫天的人民乐园。”村党支部书记余光宝自豪地说。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从村党支部书记李德透,到驻村第一书记陈雪飞,再到致富能手张才艳……荆州广袤的田野上,正绘出“头雁领航”带动“群雁齐飞”的生动画面。
乡村单打独斗、发展无力,如何整合资源发展新型村级集体经济——
大与强:支部引领激活乡村发展动能
“前几天,我们开村民代表会,通知了90人,没想到来了近200人,坐的地方都没有。”公安县狮子口镇义星村党支部书记黄云才感慨:“以前开个会,求都求不来。现在,村里爹爹婆婆一听说要开会,麻将一推都来了,生怕错过什么好事。”
的确有好事。就在当天,义星村结了上半年的“劳务账”,加入村劳务合作社的村民,总计领到了150余万元工资。
从“百呼一应”到“一呼百应”,变化的背后,是公安县将“红色阵地”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中心,大力开展以村为单位的“三个合作社”建设(即土地股份、劳务、资本合作社),把千万个小农户聚拢来,加快实现乡村振兴。
村民苏祥兵家情况特殊,他和妻子唐贵莲身体都不好,不能从事重体力活。不过,义星劳务合作社给他们在凌云家庭农场派了一份合适的工作。苏祥兵骑三轮车,运送农资,一天120元。唐贵莲从事除草、剪枝等轻农活,一天90元。
苏祥兵夫妻俩有多重身份,家里的9亩地入股义星土地股份合作社,他们是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股东;夫妻俩都加入了义星劳务合作社,他们是劳务合作社的员工;他们还现金入股村里的资本合作社,成为现代农业的“合伙人”。
“三个合作社”最突出特点是坚持村社合一,村党支部创建领办、村集体占有股份、村支书兼任合作社理事长成为标配,不仅充分发挥村集体自治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双重属性,还有效解决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组织力、战斗力不足的问题。
记者走访发现,“三个合作社”模式实施后,村民们普遍可以拿到“四金”:流转土地挣租金、入股分红得股金、参与劳务拿薪金和农闲时在外打零工赚现金。
有了公安县“三个合作社”探路前行,今年5月,荆州市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发出“加快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的动员令。
各地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这种“支部领办、村社合一、多元合作”的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在全市遍地开花。目前,全市共有村级合作经济组织673个,有573个村级合作经济组织的负责人由村主职干部担任,占比达85.1%。
多年前,石首市东升镇范兴垸村村集体一度亏空达110余万元。
村委会一班人反复商量,想到了一个妙招:将村里责任田与沟渠及村道之间的零散边缘土地全部回收管理,栽上数万棵意杨树。
村里以前种树,但成不了材。“在路边沟边种树,村民认为会影响农作物采光,树还没长大,就想方设法给弄死。”他们又创新思路,让村“两委”与村民签订协议,树木成材售卖后,双方“三七分成”。
问题迎刃而解。去年,范兴垸村“十年育树”之计迎来第一个验收节点,卖出了近万棵树木,获得集体收入70余万元。
与此同时,该村还通过挖掘土地资源、入股专业合作社等方式,不断增强村级造血功能。去年底,该村村集体账面资金突破1000万元。
一花引来万花开。范兴垸村的发展模式在该市复制推广,催生出“石首富集体现象”。
在江陵县,各村积极发展联村集体经济产业园,探索出了一条“以强带弱、抱团取暖、共同发力”的联村发展模式,建成了2个联村产业发展基地。
该县整合项目资金680万元,在马家寨乡杨渊村发展占地20余亩的光伏产业,每年可为17个贫困村各带来3万元以上的收入;整合项目资金480万元,在熊河镇熊河村发展占地800亩的吊瓜产业,每年可为25个经济薄弱村、软弱涣散村各带来5万元以上的收入。
沙市区立新街道荆江村积极推进集体经济与个体民营经济融合发展,2018年,与蓝特集团合力规划促进蓝特陶瓷城做大做强。同时,通过以房抵资的形式盘活存量,收回295平方米万达写字楼、270平方米学府街坊商铺等资产对外出租,年收入不断提高,进一步巩固了集体经济发展。
党建引领,跑出乡村振兴的“加速度”。截至目前,全市集体经济收入过5万元的村有1464个,占97.93%。其中,荆州区、沙市区、石首市3地所有村均有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
来源:荆州日报记者 吴杰 李天然 通讯员 靳祖轩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