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孝昌县陡山乡一带,腊月十八打糍粑,是沿袭多年的习俗。12日是腊月十八,天气晴朗,一大早,陡山乡抱庵村村民朱光德和妻子胡香姣,把提前泡好的糯米端到邻居家的厨房,淘洗、沥干,再把甑清洗干净,放进锅中,底下加水,将糯米倒进甑里,用塑料布封口。
邻居帮忙在土灶添加劈柴蒸米的时候,胡香姣抽空回家,把腊鱼、腊肉和炸好的豆腐块、豆腐圆子拿出来晾晒。朱光德喊来村里的几名青年,抬出石碓,拿出打糍粑的木棍,用清水和毛巾洗净、擦干,摆在堂屋正中。之后,他又拿来几个竹篾簸箕,擦干净后备用。
不一会儿,糯米蒸熟。朱光德把甑抱到堂屋,揭开封口的塑料布,腾腾热气扑面而来,糯米的香气沁人心脾。邻家小女孩闻香而来,嚷嚷着“真香!糯米饭真香!”朱光德拿来碗筷,盛了一勺糯米饭,撒上白砂糖,递给小女孩。小女孩津津有味吃了起来,边吃边说:“真好吃,又香又甜!”
打糍粑要趁热。朱光德把蒸熟的糯米倒进石碓,三名青年拿起木棍,合力捣了起来。刚开始捣糯米还不太累,但糯米被捣成泥状后,黏性很大,木棍一捣一扯都要花费很大力气。过程中,朱光德换下一名青年,加入打糍粑的行列。见丈夫打得起劲,胡香姣换下另一名青年,但捣了几下就力不从心,笑着交出木棍。
石碓中的糯米被打成糍粑后,大家用木棍把一大团糍粑撬起,放进簸箕。朱光德用湿毛巾捏住木棍,将其一一从糍粑团中拔出,再用湿毛巾盖住糍粑,用手按压成饼状。糍粑饼晾干后,切成小块,就是美味的手工糍粑了。
来源:楚天都市报记者陈咏 通讯员宋俊初、宁冬菊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