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调集5000余台次联合收割机保秋收

2020-11-18 14:45  


11月8日,金色阳光洒在稻田上,咸安区双溪桥镇双溪桥村六组种植大户刘卫兵拍了拍收割机,看着机器吐出最后一粒稻谷,笑着说:“今年是个丰收年!”

今年,咸宁市粮食播种面积297.48万亩,比去年增加5.79万亩。其中夏粮20.14万亩、早稻34.58万亩、秋粮242.76万亩。预计实现粮食产量118.23万吨,比去年增加1.78万吨。

春逢疫情,夏遇大汛,秋又遭连日阴雨,咸宁如何实现保产增收?连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多方探访。

疫后抢种,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

“颗颗饱满,绝对香、软、甜!”48岁的刘卫兵晒得黝黑,他抓了一把稻谷向记者展示,他说,今年雨水多、温度低,相比去年晚熟一个月。

“最开始人工种!”刘卫兵介绍,10多年前,他将苎麻地改成水稻田,先后买了悬耕机、收割机等,种植效率提高了,他的田越租越多,特别是新的土地承包政策让他吃了定心丸。

这几年,为了提高稻谷收益,他又将自家的庭院改建成家庭农场,还创建了“溪畈”有机大米品牌。年初遇到疫情,他家100万斤稻谷被抢购一空。

疫后复耕,他又多租了100多亩,水稻种植面积达900多亩。“可惜地少了,不然还可以多种一些!”

区农业技术人员到田里指导,他一口气请了20多人帮忙,到5月底,水稻播种完成。“早稻耽误了,就用晚稻补回来!”

疫后重振,无论大户小户,平原山区,鄂南大地一片繁忙。

刘会文在市区上班,5月中旬的周末,他急匆匆往老家赶,“帮父亲栽秧!”

“像过年一样热闹!”刘会文介绍,老家在通山县黄沙铺镇梅田村,76岁的父亲每年都会种两亩地,给兄弟几个吃家乡的生态大米。今年疫后,父亲不顾兄弟反对,非要将6亩地全部种上,“说多存点粮食,仓中有粮心中不慌!”

10月,他又赶回老家帮忙收稻谷,6亩地收了6000多斤,“可供一家人吃好几年了!”

梅田村村支书刘显林介绍,疫后大家都积极种田,很多人将荒田收拾干净种上水稻,全村栽种水稻2600多亩,比往年至少多了300多亩。

汛后翻秋,把受灾面积补回来

夏季,鄂南田地一片深绿。

咸安汀泗桥镇古塘村吉祥农庄负责人杨德祥今年69岁,他在该村5个组租种了500多亩水稻,7月受汛情影响,被淹了80多亩。受灾后,市、区农业部门负责人多次现场指导灾后自救,并送来急需的农药和种子。

7月15日他带着机耕手来翻秋,在20日之前完成复种。

嘉鱼县簰洲湾镇刘家堤二组夏明新种了92亩水稻,7月初因强降雨淹了50多亩,农水部门迅速抢排渍水,他自己边守堤边自救,抢出了30多亩。待水退后,立即将剩下的20亩翻秋,“终于补种回来了!”

咸宁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今年水稻连续遭灾,年初在播种的时候遭遇疫情,夏季水稻正在拔节的时候,又遭遇特大洪涝灾害,到了收割季节,9到10月份持续低温阴雨,导致水稻晚熟。为了从灾中夺粮,今年市、县两级财政投入支持粮食生产补贴超过2000万元。

为应对特大洪涝灾害对粮食生产影响,各地政府投入450万元采购调运早稻翻秋种子,保障灾后补种、改种所需种子等农资供应,做到应补尽补。

全市抢收,确保颗粒归仓

10月9日,崇阳县石城镇八一村种粮大户熊次珍望着5台收割机在地里忙碌:“趁天晴,把稻谷收割回来!”

崇阳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王正求介绍,除了使用本地收割机,还在河南、安徽调进联合收割机200多台套,每天在田作业的有350台左右,一周内将9万多亩晚稻抢收完毕。

11月8日,赤壁市赤壁镇东柳村,赤壁市复兴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股东陈燕华驾驶收割机在田间穿梭。她介绍,自己种了300多亩水稻,合作社有7000多亩,合作社购买了6台旋耕机、4台收割机,为水稻种植大户提供机器插秧、收割、加工生产一条龙服务。以前业务遍布全省,今年本地收割需求量大,只能优先本地服务。“这段时间天气不错,目前收割已经收尾!”

连续阴雨让收回来的稻谷干不了。为解决这个问题,咸安区汀泗桥镇党委书记雷玲非常着急,她赶到正在建设的镇新民农机合作社烘干厂,帮忙协调供电等,让烘干厂加速建设。9月27日,第一批2.6万斤稻谷入厂烘干。

“确保颗料归仓!”咸宁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今年国家的稻谷收购保护价比去年每斤增加1分钱,提振种粮大户信心,对咸宁主体粮食种植面积扩大起到了促进作用。今秋阴雨连绵,为了抢收,已调集5000余台次联合收割机。

图文来源: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鹏 通讯员 冯伟 孙双凤

责任编辑:谢珊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670/202011/f5beda1768eb734c7a635b4615c300f7.jpeg-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