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岁末,油茶花凌寒而开,历经雨雪风霜后,便幻化成小小油茶果。
四季轮回,寒暑交替,丰收之际,一枚小小的油茶果向辛勤耕耘一整年的农人送去最好的馈赠——古法压榨技术从油茶果中萃取透亮清香的茶油,润泽万千百姓的味蕾。
这像极了油茶花的花语——含蓄,花开时不轰轰烈烈,花落时不矫揉造作,在漫长的时光轮回中,去找寻它最好的归宿。
湘、鄂、赣三省交界的湖北省通城县,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和自然条件,形成了油茶种植的传统。近10年来,通城县每年以改造老油茶林1万亩,新造基地3万亩的速度推进,已建成30多万亩油茶基地。昔日的荒山荒地,蜕变成绿意盎然的油茶林,小小油茶果成为通城产业振兴的“致富果”。
幕阜山区 天然适合油茶种植
通城县地处幕阜山北麓,东、西、南三面群山环抱,北面平坦开阔,为丘陵起伏的盆地地形。丘陵缓坡之上,成了油茶的天然生长乐土。
油茶树为中国所独有,已经有2千多年的种植历史,《本草纲目》《山海经》等古代典籍中对于油茶的功效都有所记载。通城县的油茶种植历史已无法追溯,但目前已经成为湖北省油茶的主产区。
6月30日,极目新闻记者来到通城县四庄乡小井村,探访当地的油茶种植故事。小井村是通城县海拔最低的村落,村里目前发展了3300多亩油茶。通过无人机镜头,极目新闻记者看到,村庄外围的缓坡上,成片的油茶树迎风摇曳,仿佛在提前唱着秋收的赞歌。
陈亚甫,小井村的老支书,今年已经71岁了,但如果不透露年龄,记者万般不敢想象老人已经年过古稀。“我们从小到大吃茶油,健康得很咧。”陈亚甫老人道出了“不老”的秘密。
有人将茶油称之为“东方橄榄油”,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90%以上,而且不含芥酸,比其他食用油更耐贮藏,不易酸败。食用茶油不仅不会使人体胆固醇增高,适合高血压病患者食用,而且还具有减肥、降血脂、防止血管硬化等保健作用,因而茶油的确是一款有助于健康的食用油。
通城的山地丘陵,土壤相对贫瘠,无法栽种其它经济作物,这恰好符合油茶树生长的环境——无需肥沃土壤,适应贫瘠土地,生长速度慢,成活时间长。
从陈亚甫记事起,父辈们就在山上种油茶。他说,那时候的油茶树最大的胸径约有20公分,树高也有两三米,“开枝散叶后,能占满一间房间的空间。”不过,陈亚甫见到过的所有油茶有一个通病——产量极不稳定。一株油茶树一般要经历3年生长期,5年后才能挂果,但每株树苗的产量在10多斤到50斤不等。那时,小井村虽然家家户户种油茶,但却始终不成气候。
技术改良 油茶树越种越小
陈亚甫还清楚地记得,上世纪90年代,为了响应国家的封山育林政策,当地人大规模栽种油茶。尽管如此,油茶产业还是没能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寒流中开花,历经一年四季的慢生长,才能收获果实,这像极了通城人坚毅不屈的性格。”陈亚甫说,小井村油茶现状的改变源于党的脱贫攻坚。
改变始于2008年,那一年,小井村将连片的2300多亩油茶收归村集体统一管理,并引进嫁接技术,通过逐步试验,将原来又高又壮的油茶树进行矮化嫁接。
重新嫁接的油茶树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同样的生长期,每株油茶树的产量呈现成倍增长的势头。这种改变,让一辈子与油茶打交道的陈亚甫感到不可思议。他家共种植10亩油茶,嫁接后的油茶年产量达到5千斤,收入实现了成倍增长。
小井村的探索,让村里未加入集体的散户看到了希望。全村的油茶种植面积又新增了1000多亩,还带动了114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如今,陈亚甫被聘请到村集体担任油茶基地管理员。除草、施肥、修剪、防火……陈亚甫带着村里的20多位村民承担基地的日常管理。“工资另外算,每天100元。”陈亚甫说,油茶已经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美丽的油茶花,在四季轮回中绽放,让日月精华在你我的身体里流淌……”6月30日正午,小井村的现任村支书洪登亚驱车来到油茶基地,看到满山绿意葱葱的油茶树,他不禁哼起了歌谣,“今年又将是个丰收年!”
产业驱动 荒山变成油茶林
2007年,四个通城人聚到了一起,立志要干一番大事业——将通城好的油茶资源推介出去。同年8月,湖北黄袍山绿色产品有限公司成立,这是一家集油茶科研、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企业。该公司总经理方大兵就是当初公司的创始人之一。
方大兵介绍,从小房前屋后都是油茶树,还曾在家里采过油茶果,知道家乡的油茶品质一直都很不错,只是当时还没有形成产业和规模。
油茶要想形成大的产业,必须要达到一定的种植面积,提供稳定的原料来源。于是,2008年起,“公司+农户+基地”的合作模式铺开,由村组集体或者农户个人以山地入股,土地流转后,建立油茶种植基地,统一管理和收购,最终收益四六分成,公司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四庄乡小井村的油茶基地,就是当时公司成立的最早的油茶基地。
据方大兵介绍,从油茶苗栽上山到挂果需要经历一个周期,最初的5到6年基本没有收益,而每亩每年的投入都在3500元以上。通过这样的模式,公司替农户承担了投入与风险。并且有劳动能力的农户不仅可以通过土地分红,平时还可以参加劳务活动获得收益,例如给油茶树除草、施肥等。
“该种上茶树的地方都种上了。”方大兵还自豪地向记者分享,通城县很多从前的荒山现在都种上了茶树。经过15年的发展,公司先后投资1.5亿余元,在全县11个乡镇78个村建立了61200亩土地油茶基地,其中股份制基地38000亩,占比一半以上。带动7600多户农户就业增收,其中脱贫户2400多户,成为全国油茶产业重点企业。2021年2月,该公司还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吃干榨尽 小油茶衍生大产业
近年来,通城县大力推进油茶产业发展,着力培育集中连片的油茶基地,拉长产业链,扩大产业影响,油茶产业已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民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
截至目前,全县油茶林总面积约32.25万亩,其中2009年以来新造油茶20.4万亩,是湖北省油茶主产区、全国油茶重点县、全国经济林产业区域特色品牌(通城油茶)建设试点县。
“通城的农业正从卖资源向卖产品转变。”通城县委书记刘中英介绍,以一瓶天然活性洗护用品为例,可能只含有几滴茶油,价格却相当可观。
经过几天的走访,极目新闻记者发现,通城县油茶产业的发展不仅是数量级的增长,也是质量级的提升,从良种选育到产品深加工全链条正在发生变化。
在小井村油茶基地时,有农户表示从前油茶果出籽“望天收”,天气好阳光足,果壳容易晒裂剥籽,天气不好油茶果容易发霉变质,影响茶油质量。油茶籽炒熟后榨油,十斤一壶,赚得少。
而如今,在当地龙头企业的带领下,产品越发朝精细化和高端化发展。不仅可以直接收油茶鲜果,用机器干燥脱壳,还与武汉高校专家合作,采用先进的冷压榨技术,更好地锁住油脂里的营养成分,提高产品附加值。
目前,通城县的油茶衍生产品除了茶油,还有婴幼儿用油、产妇用油、三高病人用油、心血管病人用油等特定人群的食用油,并开发了高档化妆洗护用品,用油茶饼提取的茶皂素开发了洗涤用品。
据通城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城县未来将进一步摸清油茶产业联农带农底数,全面实施油茶产业扩面提质增效行动,为全县油茶产业的发展争取项目支持,定期邀请专家对油茶种植进行技术指导,落实产业的奖补政策。
来源: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黄志刚 张盼 通讯员 付婧烨
编辑:邵一玲
编审:谢珊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