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干流发现99对母子江豚 “微笑天使”首次实现历史性增长

2023-03-02 09:20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了2022年全流域长江江豚考察的成果,我国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被誉为“微笑天使”的长江江豚数量为1249头,相比2017年增长了20%多,首次实现了历史性增长。

在此次科考中,让科考队员感到振奋的是,在长江干流,他们发现了99对母子豚,数量显著高于往年。在考察中也发现,长江中下游干流栖息地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满足江豚等水生生物生存的需求。

科考队员介绍,由于此次科考时间集中在9月份,此时小江豚正处于哺乳期,体型明显小于成年江豚,更容易被观察到。在长江干流的多个水域,科考队总计观察到99对母子豚。

中科院水生所副研究员、2022长江江豚科考队员 郝玉江:从行为上看,小江豚和妈妈是形影不离的,一般来讲是妈妈先出水,它随后出水,这种行为动作上非常明显,另外,从体型上也非常容易辨别。发现母子豚的概率是历史最高的,可能预示着长江江豚种群处在一个恢复期。

科考发现,母子江豚较为频繁出现的水域,集中在宜昌、洪湖、安庆、铜陵、南京等水生生物保护区水域一带,专家介绍,这说明保护区在促进江豚种群繁衍恢复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

中科院水生所副研究员 2022长江江豚科考队员 郝玉江:宜昌葛洲坝下面的水域是江豚比较集中的水域,能明显看到两三对母子豚。另外在城陵矶,洞庭湖口那个水域很震撼,我们考察船到城陵矶水域,洞庭湖湖口的水域,到处是江豚,当时可能有20多头,在不停地出水跳跃。

考察发现,长江中下游干流栖息地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满足江豚等水生生物生存的需求。自然岸线占比约50%,相比2017年有所恢复。根据农业农村部公布数据,十年禁渔实施以来,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恢复向好,多样性水平有所提升。长江总体生态环境积极向好非常有利于江豚的栖息繁衍。

保护体系逐步完善

长江江豚种群数量首先实现历史性回升,除了得益于我国实施的长江“十年禁渔”等一系列生态修复举措,还得益于保护体系的逐步完善。目前,我国逐步探索建成了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人工繁养研究相结合的江豚保护体系,守护了长江的微笑。今年,我国还将全面实施水生生物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全面系统提升长江珍稀物种的保护研究水平。

据了解,目前长江中下游及洞庭湖、鄱阳湖两大湖区已建成8个不同级别的长江江豚自然保护区,同时已建成3个自然迁地保护区,在武汉建成1个繁殖保护研究中心——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馆。

专家介绍,我国在江豚迁地保护方面成效显著,当前长江江豚整个迁地保护种群数量约160头,每年都有15头以上幼豚出生。其中,位于湖北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我国首个长江江豚迁地种群,已从最初引入的5头增长至100头以上,已成为江豚种群资源库,实现向其他迁地保护区输出。

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 2022江豚科考技术指导组 副组长 王丁:整个迁地保护区已经初步形成了迁地保护区网络,我们在农业农村部的领导下,正在实施相关的工程,比如说,个体的交换,目的是改善各个迁地保护区江豚种群的遗传结构,丰富它们的遗传多样性。

专家介绍,今年还将首次尝试将迁地保护区的江豚放归长江。

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 2022江豚科考技术指导组 副组长 王丁:最终的目标是要回归长江。正在做相关工作,已经有两头长江江豚,从天鹅洲引入到湖北的新螺江段,也是国家级的长江江豚保护区进行野化训练,差不多训练了两年,会择期进行野放的工作。这个野放的工作会成为我们整个长江江豚保护技术体系完备建立的最后一个闭环。

在人工繁养研究方面,中科院水生所自1996年突破人工饲养技术,建立江豚饲养群体以来,至今在长江江豚人工饲养与繁育方面建立了包括饲养设施设计、野外驯化训练、妊娠诊断监测、新生幼豚护理等在内的完整技术体系,已成功繁育4头长江江豚。

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 2022江豚科考技术指导组 副组长 王丁:2005年,第一头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的江豚就成功出生并成活,今年已经17岁多了。现在已经有4头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顺利出生并成活,其中有两头是所谓的二代江豚,就是说这两头江豚的父亲,就是我们2005年出生的江豚,叫淘淘,而且这两头二代江豚里面,第一次有一头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出生的雌性江豚,我们也非常高兴。

据了解,今年,我国将全面实施水生生物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实施水生生物资源和栖息地保护修复、提升珍稀物种保护技术水平,加大对长江珍稀物种保护研究机构和团队的扶持力度,扩大保护研究队伍,全面系统提升长江珍稀物种的保护研究水平。


来源:央视新闻

编辑:谢珊

主编:焦子焰

编审:罗辉

监制:刘友智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a/10008/202303/3e2c7eceab8d2948f9687ab204a43693.png-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