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读了3年书 多数时间只能站和躺 却写出了70万字文学作品
脑瘫农民用筷子“写”出不屈命运
“你给我一点温暖,我就能感觉到春天的脚步”。昨日,在大冶市殷祖镇五庄村徐太湾,57岁的徐新洋在其简陋的书房乐呵呵地说。这位身高只有1.5米、仅上完小学的残疾人,40年来笔耕不辍,自学成才,在各类刊物上发表700余篇、70余万字文学作品,其中有的还登上《小说月报》,并多次获闪小说大赛奖项。
谁也想象不到,徐新洋患有脑瘫后遗症,全身关节僵直,四肢枯萎变形,多数时候是躺在床上,用手指夹住筷子敲击键盘打字。
因患病11岁辍学
8岁那年上学时,徐新洋患了一场大病差点丢了性命,在病床上躺了一年后虽然保住了命,但由于躺在床上的时间太长,导致身体肌肉萎缩,行走困难,一起上学的小伙伴轮流背着他行走一里多路到学校。随着年龄增长,他的手臂和双腿萎缩变形,父母请乡下郎中扎针灸,一直不见效果,他的身体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慢慢恶化。
断断续续上了三年学,1973年7月放暑假的那天,徐新洋至今记忆犹新。他母亲赶到学校去背他回家。一路默默无语。到家门口时,母亲叹了一口气哽咽着说:“娘要挣工分养家,以后你就莫上学了……”趴在母亲的背上,徐新洋默默地哭了,那一年,他11岁。“母亲背着我,迟迟没放我下来”,徐新洋说,那一天,他一直在哭,“泪水湿了我娘的衣服一大片”。
4年翻破5本字典
徐新洋没有因为离开学校就放弃读书。他托教书的姑父借来课本自己“啃”,并如饥似渴地阅读能够借得到的任何课外读物。由于无钱医治,他畸形的双脚开始发炎溃烂,双臂、双手也加重变形萎缩。但只要沉浸在书里,就能把病痛抛到九霄云外。4年里徐新洋翻破了5本字典。16岁那年的夏天,他好不容易借到一本《唐诗三百首》,对方要求尽快还,他开始抄书。为抓紧时间,他趴在家中那张破旧的条桌上,双手攥笔一字一字地写。当时他的双手长满毒疮,且都已结痂。由于不停地抄写摩擦,结的痂被磨破了,双手开始流血。脚也因为站立太久,流血不止。倔强的徐新洋慢慢挪到床上,侧卧着身子,继续抄。
借书、买书、抄书……他读过的书堆起来比他的身躯还要高出两个头。烟盒纸、旧账本,只要能写字的纸,都成了他的“笔记本”。
从1981年起,徐新洋开始试着写诗歌,写短篇小说。
1985年初,他将一篇名为《乡间小路弯又弯》的短篇小说,寄给了当时在县文化馆工作的大冶市知名作家查代文。查代文鼓励他从事文学创作,并把这篇稿件发表在当地的文艺杂志上。徐新洋捧着样刊,眼泪都掉下来了。
1987年秋天,闷在家里的徐新洋很想出去走走,为构思一首诗找灵感。于是,他像蜗牛般一步一步挪出了家门,不知不觉,挪到了一条山沟旁,脚不知被什么东西绊到了,一下子直挺挺地摔到了山沟里。因为身体无法弯曲,他怎么也爬不起来。一个小时后,路过的邻居发现,才将他抱回家。
直到2003年,徐新洋才被确诊为“脑瘫后遗症”,属医学难题,这种病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重。
筷子打字笔耕不辍
这些年来,徐新洋都没有好好地坐过。因为臀部肌肉僵硬,骨头关节也不能随意转动,他无法落座,看书写字都是站着或躺着,臀部长期溃烂发炎,靠吃消炎药维持。
近40年来,徐新洋相继在《长江文艺》《短篇小说》《羊城晚报》《四川文学》《西部作家》等刊物发表小说、随笔、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700余篇、70余万字,成为中国寓言研究会闪小说专委会湖北分会理事、中国寓言研究会闪小说专委会会员。
徐新洋说,“这与乡亲、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我的照顾分不开。”2010年,殷祖镇政府为他办了低保,大冶市残联帮他出了一本文集《生命颂歌》,为他办起农家书屋,还为他置办了电脑。因为双手手指萎缩弯曲,并越来越僵硬,难以完成键盘打字,他慢慢学会了独特的电脑操作,用双手握住筷子,再用筷子点击键盘打字。他说,“生命不息,写作不止。我的梦想是,希望活着再出一本书。”
来源:楚天都市报 记者梁传松通讯员段斌胜卢正利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